从肥料的前世今生聊起,聊聊特肥营销定位4步法

作者:象昇品牌策划农资专项 2024/4/8 14:57:43
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öhler)在1828年首次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尿素。本来他打算合成氰酸铵,却得到了碳酰胺(即尿素)。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然后,1840年德国人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才首次发现植物所需的化学养分,实现了廉价的成本来合成肥料,成为化学肥料的开端,农业产量因此大增,从此人类饥荒问题开始大幅减少。

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öhler)在1828年首次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尿素。本来他打算合成氰酸铵,却得到了碳酰胺(即尿素)

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

然后,1840年德国人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才首次发现植物所需的化学养分,实现了廉价的成本来合成肥料,成为化学肥料的开端,农业产量因此大增,从此人类饥荒问题开始大幅减少。

化肥开始进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05年至1910年,当时西方人开始向中国人赠送名为肥粉的化学肥料,并逐渐在福建与广东两省进行销售,直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开始大规模推广化肥使用。这个时期,一些国企建立了庞大的化肥生产体系。

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数量,国家还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使用化肥。然而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随着粮食问题的逐渐解决。化肥对土壤的影响逐渐显现,国家意识到我们的后代将为当时正确的选择,承担严重后果。

所以就开始让有机肥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支持有机肥发展,同时增加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特肥。大概在2013年特肥逐渐进入市场,而且在短短的10年内快速发展。

我们不否认特肥的出现有效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特肥市场的混乱。从蓝海市场的暴力产品,到百花齐放,直到现在的鱼龙混杂。过高的剩余价值让有些厂家甚至平台商过度营销,导致的结果是农民分不清什么才是好特肥,所有人都在说自己的肥料配方有多牛,和哪个哪个大学合作,取得了什么什么专利技术。这时候特肥营销进入了一个低谷,所有人都在思考特肥的未来在哪里。

然而祸不单行,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国家对大肥的生产企业开始了限产,因为多年开放式经营带来的产能过剩带来了诸多问题。

比如,产量大于需求,中国每年生产的化肥达到7129万吨,而市场的需求只有5000万吨,作物真正能吸收的只有区区1000万吨。


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化肥价格的波动,再结合化肥对土壤的影响。大肥企业突然利润下降了,怎么办?大肥企业就将各种生物刺激素加入到肥料中,2023年以各种生物刺激素为核心的化肥井喷式的出现在市场,出现了功能型大肥。

这是什么概念,大肥已经开始逐渐蚕食特肥市场,使本就混乱的特肥市场雪上加霜。越来越多的特肥企业寻求新的突破点,在生死的边缘徘徊。进一步迷雾重重,退一步万丈深渊。

肥料的历史走到今天,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在我看来特肥的方向在聚焦,真正的发力点在大田。经作是过程,大田是结果。而特肥之所以特,一定是他解决了特殊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作物的,更是人的问题。因为植物不知道自己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只有人知道、所以精准定位用户的认知,并在他们的认知中寻找突破口才是现在的阶段最正确的抉择。

特肥营销可以总结出4点内容,即细分赛道、聚焦问题、同化认知、转化买点。

1.细分赛道‘’

作为中小型企业,经过多年的实战,企业还是没有升级转型,年产值还是没有增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今天可以看到很多营销内容都是在教育中小型企业——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品牌固然重要,但各大讲师讲述的内容仿佛是在说:有了品牌,企业就能迅速升级,规模扩张也是伸手可得的,有了品牌,企业的销售额也不是稳步增长了,而是激增突破。听起来,品牌就是企业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果真吗?

先把品牌放一放吧,小企业把全部精力、财力折腾到品牌里能有啥用啊?你的年产值都不够推广的,那能做起来吗?说到底,逼着你去做品牌的人,就是把你当韭菜噶。

其实解决方法也不难。入市前,先要做好产品定位,产品定位的第一步就是做好细分赛道,即是赛道精细化。

你现在最需要的是,基于现有的企业规模与运营方式上寻找新赛道,新赛道可以让你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手。

想清楚你的产品是围绕“什么样的人群,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样的场景,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而打造的。现在看着这个模型,再套用在你的产品上,想想这四个“什么样的”中,有哪一样是你的产品所具有代表性的?如果没有,怎么才能让他具有与众不同的竞争力?

你的赛道划分的越窄越清楚,你的产品就越具有特征性,能让人一下子就记住。如果窄到不能再窄,那么恭喜你,你创造出了一个新品类,你会走的更远。

比如最早的手机,作为通讯工具诞生,它和BB机属于竞品,但是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赛道,后续伴随着手机突破性的能力与发展,让这个后来者全面超越了BB机这个对手,BB机最终被手机完全替代,沉寂在史料中。

对于特肥,我想说下我的理解,下一个高能量的爆品出现,一定还是从有机肥这个赛道来。有机肥经国家最新三农政策推动,有望逆势扩张,与化肥并分江山。如果你选择这一大宗里进行深耕,细分赛道,会是出圈的最好选择。

2.聚焦问题‘

传统的市场理论一直强调我们要关注竞争对手,去做明显的差异化产品用来区隔竞品。

说到做差异化,它不是“你自己觉得自己有哪些不同”,而是要做“消费者眼中你到底是谁,有着哪些不同”,这才是真正的差异化。

不要只停留在市场与竞争对手上看待这个问题,聚焦问题真正要聚焦的问题是用户需求。

以往营销经常讲解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需求。但一款爆品通常不是解决了用户需求,而是为用户创造了需求。

因为你单独一款产品,并不能总是迎合好客户善变的需求。根本在于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无法被真正满足。

所以需求既然解决不了需求,就要以“创造”的视角来看待客户的“问题”。

试想一下,在没有手机之前,谁也不会想到手机的诞生,当手机流入市场后,是不是完全取代了BB机?

因此,做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创造新需求,给自己划定新品类。哪怕你的产品不是新产品,但是也要有新内涵这样你的产品才能被客户真正认识到你的产品与众不同。

3.同化认知‘’

有人总说好产品一定会自己说话,有了好产品,从此你人生就等于开了挂。

这很让人无语啊,在产品过剩、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好产品已经被重新定义了,不是你做的产品质量越好,你卖的就越好。

你认为你的产品问心无愧,质量超群,试问一下子,谁家产品能说自己产品不好?你又拿什么来证明你的产品力压群雄?

农资产品不是快消品,用户不可能一秒钟就能知道这个东西的好与坏,因为农资产品的时效性不能马上给出购买的理由,所以更多的时候,很多农民在买产品的时候都是在观望,他们要买的不是一个好产品的事实,而是对一个好产品的认知。

产品大卖的本质是:产品不在于好,而在于符合用户需求!你需要和客户达到一种同频的关系。客户了解你,你的产品能让他第一时间有问题就想到来找你,这才是你给了客户一个充足又必要的购买理由。

农户不是科学家,听不懂你的科研报告,农户也不是傻子,你随便搞一个专利,他们就要买单,你要把复杂的东西翻译成人话,站在农户固有认知中来建立它,这样才能达到认知同频。

4.转化买点"

你产品好,这是卖点,你要转化成买点才能让老百姓得到购买理由。

你的买点要说人话,说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他才能够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从而带来你的销售。

买点转化一定要围绕你的产品核心价值去展开。

第一步你要研究明白你的配方。当你的配方研究明白后,你就有了卖点、在此基础上,把卖点梳理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再把你的卖点翻译成讲人话的买点,让老百姓明白我为什么有求于你的产品。

当他想到一个问题需要被解决的时候,你能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这才是我们营销的关键。

肥料产品不好卖,一直在终端营销方法上下功夫,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没有好买点,没有率先定位,强行促营销就是徒劳!

到了第二步,你要把你的客户进行一定的分类,买点转化就要有明确的人群区分。

对经销商讲买点,你要从销售模式、可观利润、农技支持等等角度出发,让经销商感觉到卖你的产品可以很轻松的赚钱,能躺赚最好。

经销商的本质是商人,要的是利润,所以跟经销商说话,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上想他的问题。如果直接卖给种植大户,你要讲的买点是投入产出比,产品能够解决农民种植过程中哪一环节、哪一作物的哪种问题,无限聚焦到具体问题。肥料的本质是功能性,产品为解决问题而生,你能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决定了产品的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到了这步你如果也有了自己的品牌,你的产品还会获得附加值,这样产品赚的就不是差价,就有了客户源源不断的产品活力。


100.jpg

今天,很多肥料厂家总是自认为说辞专业才是好的,不停的阐述自己的优点,结果啊,就是一场自嗨的闹剧。

市场不缺产品,更不缺好产品,所以肥料产品的入场方式就决定了你的全部未来。对于特别的定位设计,就是要给客户一个购买你产品的理由,你的产品被需求,市场才能风生水起,所向披靡。

希望现在的你一定要醒悟,想要做好产品,你一定要先从定位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