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剂产业站上风口,迎来重大机遇!

作者:根力多 2022/10/6 10:36:37
长期以来,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及高强度、反季节、连作种植普遍,中国的土壤状况已不容乐观:抗旱抗涝能力差、保水保肥能力弱,养分失衡、酸化、板结,土传病害不断加重、盐离子浓度升高等,不但使农民的收益受到影响,还影响了食品安全。近些年,微生物肥料已成为肥料行业最具活力的板块之一,发展迅速。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李俊曾指出,微生物肥料是绿色(生态)农业的不可或缺的投入品,
长期以来,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及高强度、反季节、连作种植普遍,中国的土壤状况已不容乐观:抗旱抗涝能力差、保水保肥能力弱,养分失衡、酸化、板结,土传病害不断加重、盐离子浓度升高等,不但使农民的收益受到影响,还影响了食品安全。


近些年,微生物肥料已成为肥料行业最具活力的板块之一,发展迅速。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李俊曾指出,微生物肥料是绿色(生态)农业的不可或缺的投入品,已成为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功能型微生物等生物技术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这是国家层面对微生物肥料的再度肯定,微生物菌剂这一风口已然来到。

图片

微生物菌剂有效改善土壤问题

图片
土壤问题频发实际上是代表一个趋势,就是从化学元素的第一需求,到生物、物理需求的多元化。全国各地的土壤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酸碱不平衡、土传病害、土地板结、盐渍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微生物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土壤和农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微生物菌剂作为生物肥料的一类产品,绝大多数还是针对解决土壤的各种问题。微生物菌剂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化肥的用量及减少污染,而且可以通过微生物之间或与植物之间的互作来增强植物的抗病与抗逆能力,对于提高农作物品质及产量、延长农产品的采收期和自然保鲜期有着重要意义。

科学的利用微生物菌剂可改良土壤,调节ph值,减少病虫害,这也是近年来微生物菌剂跻身肥料界,被各个地区的农资人熟知并接受重视起来的原因。

#左图:使用根力多产品改良土壤前

图片
图片

#右图:使用根力多产品改良土壤后


目前市场的菌剂主要包含的菌种为:枯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侧孢短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植物乳杆菌等。根力多现有菌种已覆盖农业部芽孢杆菌菌种安全目录63%。

图片

影响菌剂质量的因素

图片
影响微生物菌剂质量主要是菌种与生产工艺,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质量差异大;不同生产批次间差异大。菌种和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生产菌种(菌株/菌系)同质化、产品组合大多雷同,更新换代慢;不重视菌种的筛选、保藏、复壮等。配套生产工艺不尽合理,对于微生物菌剂精细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生产工艺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有的企业斥巨资在生产设备上,而有的企业设备不配套,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就会有高有低。现在也存在不少企业主要凭经验生产,设备不配套,企业间的设备和工艺差距大。

图片


图片


因此,选择微生物菌剂的厂家,一定要求有自己的发酵车间,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有自己特色的菌株,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产品的有效性。

图片

如何选择好的微生物菌剂

图片
微生物菌剂在现阶段农业生产中已经成为农户的必须产品,但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微生物如何与优质高产的种植体验相结合成为用户最大的疑惑。菌从哪里来?有什么用?怎么成活?一系列问题才是微生物菌剂价值和效果呈现的基础。

菌种的来源?以土著菌为主,来源于土壤服务土壤;
菌种的功能?需要依据功能进行高通量筛选;
菌种的复合?需要促生、分解、生防等不同菌种共同作用,才可以实现功能多元化;
菌种的耐胁迫筛选:应用中可以在不同作物、气候,尤其是与复合肥、农药混合使用中保持活性;
菌剂的功能核心:菌种繁殖过程中的代谢物才是菌剂作用的核心物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此,小编向大家推荐根力多“菌の冠”、“茬无疾”。

菌の冠是针对经济作物肥料利用率低引起的果树黄化、弱树、上色困难、果实品质下降和土壤原生盐碱、次生盐渍化引起的蔬菜、中草药等苗期僵苗、弱苗、黄化,后期根系再生困难、早衰等当下作物主要问题研发的一种集营养、免疫、促生三位一体的微生物肥产品。而茬无疾则是根力多股份以核心生防功能菌群为核心,以中国科学院技术通过高温蒸养工艺研发的含纳米级微孔土壤调理剂为载体,集生物防控、土壤修复、盐碱地改良、有益元素补充四位一体的多功能抗重茬和多年生果树种植专用产品。全面提高土壤生物、化学、物理三大综合肥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结束语:品质是在消费升级下与产量对应的需求变化。从农产品的绿色、安全、营养到“好吃”是新的需求。但是满足上述需求的根本是好的基础种植条件。这个基础是土壤的健康。近年来化学肥料、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破坏最大的是土壤。土壤的修复、改良不仅时间长,短期效益小,更是容易被农户忽视的环节。国家“藏粮于地”的倡导就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不仅是品质,而且未来产量的提升关键在土壤微生物则是不可或缺的“强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