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种&大品种?

作者:南北学苑 赵保献 2024/8/1 9:39:59
“好品种是育出来的,大品种是推出来的”,这是玉米种子行业的共识,好品种有更多的机会成为大品种,但并不一定都能成为“大品种”。好品种成为大品种需要许多条件,比如有一个或几个有实力的公司来经营,有一帮经验丰富的运营团队,有恰当的销售策略。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推广机遇。比如在郑单958如日中天的时候,黄淮海地区选育的大部分品种都是昙花一现。当时有一些被业内寄予厚望,被多个大公司疯抢的品种,最终也没成气

“好品种是育出来的,大品种是推出来的”,这是玉米种子行业的共识,好品种有更多的机会成为大品种,但并不一定都能成为“大品种”。好品种成为大品种需要许多条件,比如有一个或几个有实力的公司来经营,有一帮经验丰富的运营团队,有恰当的销售策略。


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推广机遇。比如在郑单958如日中天的时候,黄淮海地区选育的大部分品种都是昙花一现。当时有一些被业内寄予厚望,被多个大公司疯抢的品种,最终也没成气候。


近年来南方锈病和茎腐病的大流行,击中了郑单958的软肋,在黄淮海地区种植面积日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抗性好和具有其它优点的品种,如沃玉3号、MY73遇到了极好的机会,一跃成为“大品种”。“大品种”一定是好品种,没有良好的内在潜质,无论实力多强的公司,多么高明的运营手段,都不可能把“阿斗”扶起来。


“大品种”之所以成为“大品种”,主要原因就是足够优秀,什么是“好品种”?从育种目标上把“好品种”进行界定是很容易的,比如高产优质、抗倒耐热、抗病抗逆,耐密适宜机收等等,但是,大家都明白,十全十美的品种是不存在的,即便如郑单958、先玉335这些如神一般存在的品种,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记得当年先玉335在国内推广初期,在许多地方发生了严重倒伏,有一个省级种子管理部门的领导,也是一个资深专家就断言:“倒伏是致命缺陷,这个品种很快就会退出市场”,可事实却大相径庭。


如果这个品种归一个实力有限的公司经营,一旦出现严重问题,肯定就偃旗息鼓了。


近年来很受欢迎的品种,如裕丰303、良玉99、DK653、MY73、东单1331、秋乐368、沃玉3号等,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弱点,有的看起来好像很严重,远远谈不上完美,但是,他们都在较大范围或一定区域经受了生产的检验,成为“大品种”。


成王败寇,看起来好像是偶然的,实际上是符合逻辑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玉米品种的情况不好说太具体,也没资格评头品足。但前几天和一个从事西瓜育种的老专家的谈话,感到和我们玉米育种是一样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以下为该专家提供的信息)。


西瓜品种8424是吴明珠院士在上世纪80年代育成的品种,一直到本世纪初,该品种并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主要是西瓜个头小,产量不够高,瓜瓤不够红、甜度不够高、瓜皮韧性不够,易开裂,不利于长途运输等。


吴院士在本世纪初到上海建院士工作站后,把该品种引到上海,随后在江浙一代推广成功,并在全国大放异彩。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目前交通条件改善,运输更便捷了。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口味喜好发生改变,该品种瓜瓤纤维少、口感脆酥、糖度适中等特点更好地适应了这种趋势。


如果不是这个机遇,8424这个“好品种”就不会成为“大品种”。西瓜品种“西农8号”,太晚熟,正常收获口味稍偏酸,不受欢迎,所以,育成初期在陕西并未的到大面积推广。


但是,丰乐公司接手经营后,该品种货架期长,适合长途运输,适合大面积种植,在收获后过一段时间消费者开始食用时,反而口感更好。这些优点适应的市场的需要,使“西农8号”成为“大品种”。


还有郑杂5号推广初期也并不顺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其适合粗放种植,加上他具有因为早熟,七成熟瓜瓤即甜的特点,使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风靡一时的“大品种”。


几点感想:
种业公司在确定或寻求重点经营品种时,可以追求完美,但不可苛求完美。


所有公司在选择品种时,都想找那种理想的品种,也就是十全十美的品种来经营,真能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公司快速发展起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十全十美的品种是不存在的。


正如咱群里一位老师前段时间文中所说,他在陪同一个公司领导和销售人员挑选品种时,遇到已经推开的“大品种”,他们只看到这些品种的优点,对缺点视而不见,遇到新的品种或组合时,基本上都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看到优点。当那些“大品种”没挂标签,混同在普通组合中时,就又看不上眼了,这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局限性。


所以,公司不能奢求拿到一个品种就能推成一个“大品种”,或者只有自己觉得能推成“大品种”时才能下定决心。


而是拿到一个各方面不错的品种就要敢于尝试,由小到大,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只要不过分激进,还是能够避免大的失误的。


“好品种”的筛选离不开广泛的测试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大公司凭借其强大的财力、人力建立起完善的品种测试网络,能够发现品种的优缺点和最佳适应区域,在推广过程中能够做到扬长避短,这样筛选出的品种推广的风险就大大降低。


跨国公司在推广品种出现问题时,能够继续坚定信心,坚持下去,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测试体系有信心。


对于小型育种团队和种业公司,受实力限制,建立完善的测试体系存在困难,除了在前期试验中主义观察研判,只能靠推广初期广泛布点示范,循序渐进,通过生产检验来确定推广规模。否则,盲目扩大规模就会给企业带来难以背负的包袱。


有很多育种单位以品种的生命周期短,试验年限过长会使品种审定后即处于落后状态,建议缩短品种试验年限,这是特别不可取的。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好品种生命周期都是比较长的。


通过试验测试和生产检验是筛选好品种的不二法门,希望靠个别育种家或种子营销高手的一双慧眼来鉴定品种,往往是靠不住的。


“大品种”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种植习惯的改变和育种方向的改变。大品种能够改变农民种植习惯,引领品种选育方向。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育种家和种业公司都是在迎合生产上种植户的喜好,只有“大品种”的优良性能在生产上出色表现才能使种植户心服口服,做出改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生产上受欢迎的品种主要是大穗型品种,掖单13、掖单19、豫玉22、农大108等广受欢迎,生产上玉米种植密度大部分是每亩3000多株。


郑单958横空出世后,扭转了这种局面,把玉米种植密度提高500-1000株/亩,从黄淮海到东华北,生产上郑单958和类958品种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些品种大部分是白轴的。


先玉335出现后,它产量潜力大、籽粒脱水快的优点受到生产认可,因为先玉335和其衍生品种大部分是红轴的,生产上又出现对红轴品种的喜好,白轴品种的推广受到很大影响。


近些年,黄淮海地区高温热害频发,因为美系种质很多有耐热性差的缺点,生产上又出现对红轴品种的恐慌。


同时,土地流转规模越来越大,玉米种植大户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更重视品种的高产性、稳产性,对品种的外观长相并不在意。


在这种情况下,东单1331、MY73等耐密型品种又成为市场的新宠。特别是MY73,果穗小,长相一般,但因为耐密植,籽粒商品品质优良,推广势头强劲,成为一个现象级品种。


目前,许多种业公司又在积极寻求耐密植、硬粒型品种,这势必会对玉米育种方向产生积极影响。以上是我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