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

作者:昌邑市农业农村局 2022/5/11 10:27:19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

图片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还会导致怀孕母畜中毒后流产。

图片

小麦花期遇雨,极易发生穗腐,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病菌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图片

小麦赤霉病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预防为主,主动防御,重治轻防的传统做法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控。同时,对病害预防过程中用药时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着防效高低。实地调查发现,最佳的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在始花期喷洒,要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10%)用药。药剂防治应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亩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克,兑水30-45公斤细雾喷施。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生育期早晚再隔7天左右喷第二次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