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淮海热议话题谈玉米种植密度

作者:农资宝典综合整理 2024/8/30 9:45:52
近三年,黄淮海区域玉米种植密度呈急剧上升趋势,尤其 2023 年、2024 年两年密度上升尤为明显,特别是黄淮海偏南部区域更为明显,部分区域 4500 株/亩以下的密度已经不好找了,结果今年就出现了很多空杆、超短裙、倒伏、秃尖、花粒、小穗增多等雌雄不育,这种现象除与天气等因素影响外,其实也与一味地追求高密度种植脱不了干系,就目前来看,追求高密度种植趋势愈演愈烈,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大家都知道,不同的

近三年,黄淮海区域玉米种植密度呈急剧上升趋势,尤其 2023 年、2024 年两年密度上升尤为明显,特别是黄淮海偏南部区域更为明显,部分区域 4500 株/亩以下的密度已经不好找了,结果今年就出现了很多空杆、超短裙、倒伏、秃尖、花粒、小穗增多等雌雄不育,这种现象除与天气等因素影响外,其实也与一味地追求高密度种植脱不了干系,就目前来看,追求高密度种植趋势愈演愈烈,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玉米品种,都有其适宜的播种密度,而适宜的播种密度,又受水肥供应、气候特点、播种时期等影响。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很多种植户所有品种采用一种种植密度,严重影响玉米增产增收。那么玉米到底是“耐密植”还是“耐稀植”好,说到底,还是根据品种特征特性确定合理种植密度才是关键。


“耐密植”不等于高产。
“耐密植”也不等于籽粒机收。

“耐密植”和“耐稀植”一样,都是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而已。品种种植密度等级划分应该是:耐密植<耐稀植<耐密植又耐稀植。

成功者未必做对了什么,但是,失败者却一定是做错了什么。

下面,咱们慢慢聊。

一、密度提高后的真实情况
据2015年《天津农业科学》刊载的天津农学院侯月等老师关于《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关于“郑单958” 的几个密度试验表明:
亩密度4500株比3500株增产84斤;
亩密度5500株比4500株增产43斤;
亩密度6500株比3500株减产48斤;
亩密度6500株比4500株减产132斤;
也就是说,郑单958以及类似的品种,亩密度3500~4500株之间为宜,再增加密度的回报很低,却要承受倒伏、病害严重等种植风险。不值得。
图片
 图片

另外,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曾联合省级农科院就 6 个春播玉米品种进行大田种植试验,结果证实,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出现了“三升”“七降”:株高、穗位高、秃尖度 3 个方面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升高;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重7个方面都随着密度提高而降低,而且,茎秆细弱,抗倒性差,发病较重。数据表明,高肥水条件下,春玉米亩密度在 3000~4000 株,亩产 1860~2067 斤是增产幅度最大的,也是玉米倒伏和病害风险最小的。

图片

山东省济宁市农科院曾进行过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报告表明,夏播试验两个品种,亩施肥投入约180元,两个品种的亩密度与产量关系如下:

郑单958亩密度4500株,亩产1225斤,亩密度5500株,亩产1065斤;335亩密度4000株,亩产1170斤,亩密度5000株,亩产858斤。
如此的增加密度,和相对应的产量,有什么意义呢?
二、种植管理条件,支持密植吗?
原农业部2014年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08%,而且70%以上是中低产田。同时,粗放的耕作方式,特别是化肥过量施用造成耕地质量的退化,40%以上的耕地退化严重。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徐明岗曾表示:“在当前生产水平下,土壤有机质每提升1个单位有机质,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可每亩增产94~132斤,稳产性提高5%~8%。有机质提升对全国作物增产的贡献率将近10%。”
中国农科院李少昆博士指出:高产玉米要求耕地活土层应该在30厘米以上,适合玉米生长的最低耕层深度应该在22厘米以上。但是,我国玉米田土壤深耕和深松仅仅为16.5厘米,大部分耕地20多年来没有进行过深松整地,现在的土壤板结严重,土壤耕层浅化长期制约着土壤的肥水供给能力,已经严重阻碍了玉米产量潜力的正常发挥,抗旱、耐涝、抗倒伏能力均减弱,导致减产20%~30%。
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马兴林博士,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等3个玉米区多年地科学研究,玉米亩密度5000株并不高产,因为其产量“顶多”≈(约等于)亩密度3500株的产量。但却在大风大雨条件下,减产减收的风险很大。
耕地质量问题,还有盐碱化、沙化、工业污染、缺钾、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这怎么能给高密度以基础支持呢?
另外,按照惯例,玉米在高肥水条件下才可以高密度。国内的一些高产攻关田典型案例基本上都是高密度、高肥水。以山东省夏玉米种植为例,亩产1400~1600斤,需要施纯氮36~44斤、纯磷6~16斤、纯钾12~20斤。要达到这一目标产量,平均亩用纯氮约34斤、纯磷6斤、纯钾13斤。以此对照,你的施肥合理吗?
图片
另外,你再想,亩密度5000株相对亩密度3500株,是不是高密度玉米需要1.3倍以上的水分和1.3倍以上的养分和1.3倍以上的光照条件“才能维持”呢?
肥料报酬递减率告诉我们,随着施肥量的不断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增产幅度(不是产量)却是递减的。同时密度过大导致通风透光性差=空秆率高。
很多人认为地是自己的地,肥料上多了产量高,其实这种思想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30kg肥料分三份,10kg/份,
第一个10kg施入田中,增产了100kg;
第二个10kg继续施入田中,产量却在增加了100kg之后只增加了50kg;
第三个10kg继续施入田中,产量却在增加150kg之后只增加了25kg。
也就是说,30kg肥料分三份持续投入田中,总共增产了175kg,增产幅度一次比一次少。也就是说肥料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投入再多的肥料也不会增产。
报酬递减率告诉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高产而过多施肥,而是要在肥料投入与产量上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就需要测土配方施肥。
图片
三、玉米不倒伏,你有多大把握?
图片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也导致了“三高”:株高升高、穗位高升高、秃尖率升高,而且茎秆细、弱、韧性差,同时病害、虫害都相对严重发生。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张世煌曾做过土壤肥力与密植育种的试验,选当前种植面积非常大的几个玉米品种为对象,得出结论,郑单958每亩种植密度不能超过4500株,先玉335每亩种植密度不能超过4000株,这样类型的品种过于密植,容易倒伏。
在玉米栽培中,过于密植的缩小株距会降低单株上部干物质、根系干物质,由此诱发倒伏隐患。冀中南以及黄淮流域的市场上主推夏玉米品种,种植形式最好采取“缩小行距、扩大株距”的方式,“958类”小穗型品种改为50×33厘米(或者55×30厘米),可大大提高抗倒能力且高产稳产。也可采取大小垄种植,大行距7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根据具体的留苗密度确定。
不同品种均有各自的适宜密度,稀植大穗型品种一般在3000~3500株/亩,中大穗型品种3700株左右/亩,紧凑型品种一般4000-4500株/亩为适宜。
四、病虫害严重、空棵缺粒,如何应对?
玉米种植密度增加,除了倒伏风险加大之外,病害发生严重,空棵和秃顶现象也增多。
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弊端,一是根部吸收养分变差,导致一部分植株生长瘦弱;二是叶片相互遮盖,花粉不易落在雌穗上,造成无法正常受精结实,不仅造成秃顶较重,而且容易导致雌穗缺粒或者多穗现象。
此外,密度过大之后,玉米各种叶斑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青枯病)均会加重,以及各种大量元素缺乏症和微量元素缺乏症的涌现,都可致使玉米生长不良,造成“空棵”或各种雌穗发育不良现象。
当前市场推广的中大穗型红轴品种,春播玉米一般每亩3300~3800株(不超过4000株),夏播玉米一般每亩3700~4000株(不超过4500株为好)较为适宜。
五、高抗又高产的耐高密品种,有吗?
实际生产中,每亩4000株为耐密品种,除了需要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外,还应具备小雄穗、坚茎秆、开叶距、低穗位和发达的根系等特点;每亩5000株为耐高密品种,要具备密植而不倒特点,果穗全(全有穗、无空秆)、匀(大小均匀一致)、饱(灌浆饱满、无秃尖),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耐阴雨寡照能力、较大的密度适应范围和较好的施肥响应能力。例如,当每亩种植3000株时有较高的产量水平,而当密植到每亩5000株时,也不易发生倒伏,且有更高的产量水平。
可是,就目前来看,有真正的高抗又显著增产的“耐高密”品种吗?且不说提高密度对产量和品质有什么积极的影响,仅仅一个倒伏问题,当前所谓的“耐密品种”还没有几个可以抵御得了。
六、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株高和叶面积先增加后减少,而生物量和产量则显著增加。这表明,适当地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效率和营养吸收能力,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但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细胞分裂受阻,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玉米植株之间会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和水分吸收,导致玉米生长受阻和产量下降。在河南省玉米生产中,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品种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实现玉米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比如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汤继华团队育出的YD8010、YD8012、YD8019、YD8235的品种最近几年密度试验,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品种特点等因素在生产上最佳密度在4500-5500密度。
同时,汤继华教授曾在作《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目标与发展趋势》报告中表明。黄淮海夏玉米7个育种目标:

1)易机收

由机械穗收发展到机械粒收,中长穗、苞叶层数少、苞叶薄、穗轴坚硬、后期灌浆快脱水快,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不高于25%(28%),成熟后田间站秆15天以上。

2)早熟

郑单958在山东平均熟期105天,河南为100天左右。

目标:需要比现有主推品种提前5天左右,熟期在95-100天品种。

种质来源:德国、法国等欧洲种质;美国早熟种质 。

3)耐密

目前生产密度为4500株/亩左右。

目标:5000-5500株/亩品种。

鉴定措施:鉴定试验密度5500-6000株/亩。

4)抗倒伏/倒折

抗倒伏已经成为品种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决定因素。唐四平头选系普遍存在抗倒性较差的现象,缺乏国内优异抗倒遗传群体;

解决途径:利用美国瑞德和欧洲抗倒种质。

5)耐高温、适应环境能力强

花粉量要大、花粉活力要强、具有耐高温能力;花丝吐丝集中,接受花粉能力强,易受精。孕穗期对环境适应能力好。

6)抗主要病虫害

具有抗茎基腐病、锈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粗缩病等主要病害,以及玉米螟、蚜虫等主要虫害。

7)掉穗率低、易脱粒

果柄韧性好,果穗不易脱落,籽粒与穗轴结合松,机收易脱粒。


来源:智种网、河南农业大学汤继华教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目标与发展趋势》报告、技丰种业集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