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薯业盛会】吴学宏:马铃薯重要土传病害及其综合防控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新媒体 2023/2/26 11:03:53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马铃薯病虫害研究中心 吴学宏教授马铃薯在生产中为什么重要?有五个原因,第一马铃薯产量高;第二马铃薯的营养成分非常全;第三马铃薯不与三大主粮争地;第四特别容易加工成干粉,在国家的抗震救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第五饱腹感强,可以避免肥胖。所以国家专门提出马铃薯主粮计划,提高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面积的提升意味着国家产业调整的重大转变。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病害的

吴学宏.jpg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马铃薯病虫害研究中心 吴学宏教授

马铃薯在生产中为什么重要?

有五个原因,第一马铃薯产量高第二马铃薯的营养成分非常全第三马铃薯不与三大主粮争地第四特别容易加工成干粉,在国家的抗震救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第五饱腹感强,可以避免肥胖。

所以国家专门提出马铃薯主粮计划,提高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面积的提升意味着国家产业调整的重大转变。

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病害的侵扰、干扰,影响产量和品质。今天我主要给大家讲五大土传病害。


1.马铃薯黑痣病或茎溃疡病

马铃薯黑痣病或茎溃疡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导致的产量损失可达30%。主要危害幼芽、茎基部和块茎。主要表现,薯块黑痣植株地下部分溃疡叶片发红、上卷形成气生土豆产生大量小土豆茎基部白色粉状物 

图片11.png

马铃薯黑痣病6大表现

病原菌是多核丝核菌(立枯丝核菌)和双核丝核菌。

国内引起马铃薯病害的丝核菌,马铃薯上分离的丝核菌属于17个融合群或亚群。多核丝核菌:AG-1-IBAG-2-1AG-3 PTAG-3 TBAG-3 TMAG-4-HGIAG-4-HGIIAG-4-HGIIIAG-5AG-11。双核丝核菌:AG-AAG-FaAG-GAG-IAG-KAG-UAG-W

其中AG-3 PT为优势融合群,致病力最强。AG-W为国际上首次鉴定的一个新融合群。

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病薯上越冬。土壤中菌核是主要初侵染源;带病种薯也是初侵染源,更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依靠土传和种传传播。基本无再侵染,除相邻植株间有限的菌丝直接接触外。

发病条件:与春寒及土壤潮湿有关,播种早或播种后土壤温度较低,出苗较慢的田块发病重。

综合防控

农业措施:使用无病种薯;土壤改良;水肥管理;作物轮作;收获时期的选择。

生物防治:拮抗细菌,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重寄生真菌木霉菌和轮枝菌;弱毒或非致病丝核菌。

化学防治:咯菌腈、嘧菌酯和噻呋酰胺。

抗病品种:没有或较少。

诱导抗性:水杨酸。

已登记的农药:嘧菌酯及其与恶霉灵、苯醚甲环唑合剂噻呋酰胺及其与异菌脲合剂咯菌腈及其与氟唑环菌胺合剂噻呋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合剂氟酰胺与嘧菌酯合剂克菌丹精甲霜灵、咯菌腈及嘧菌酯合剂唑醚·氟酰胺吡唑酯·噻虫嗪·中生素


2.马铃薯枯萎病

马铃薯枯萎病连作田,土壤黏重、偏酸的田块,土壤湿度大,温度偏高(28℃适宜),发病重;在我国分布广泛,造成的经济损失10%53%

主要表现: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大量脱落;也有顶枯现象,自上向下发展;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腐烂,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有时在茎的一侧发展而形成条斑坏死,后期全株枯死。

图片1.png

地下根系呈水浸状软腐,皮层极易剥落;从茎基纵剖可见维管束变褐色腐烂;高湿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粉红或蓝绿色霉状物。

F. oxysporum(尖孢镰刀菌)、F. solani (茄病镰刀菌)、F. verticillioides (轮枝样镰刀菌)、F. sambucinum (接骨木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可引起马铃薯枯萎病。

接骨木镰刀菌是内蒙古马铃薯枯萎病的优势种群,占88%;接骨木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是河北马铃薯枯萎病的优势种群,分别占50%48.7%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土壤带菌和带病种薯是马铃薯枯萎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厚垣孢子和菌核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仍有生活力,可营腐生生活,是典型的土传病害。

根或茎的腐烂处在潮湿环境中产生子实体,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入。

病菌有时寄生在维管束中无症状表现,有时进入维管束后马上堵塞导管,产出有毒物质,扩散并向上延伸,导致病株叶片枯黄而死。

综合防控

轮作并加强栽培管理:与禾本科作物或绿肥作物进行4年轮作;施腐熟有机肥,合理使用尿素;选择地势较平坦、不易积水的地块进行栽培,合理灌溉;垄作栽培时加厚培土。

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并销毁病株及田间病残体;检查被侵染的块茎,及时清除。

生物防治: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可有效控制由F. oxysporum引起的马铃薯枯萎病。

化学防治:生产上可用嘧菌酯、噻菌灵、多菌灵、咪鲜胺、恶霉灵、咯菌腈等轮换灌根2~3次,可有效控制马铃薯枯萎病。

已登记农药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精甲·嘧菌酯悬浮剂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敌磺钠可溶粉剂精甲·嘧菌酯颗粒剂噻菌铜悬浮剂嘧菌·噁霉灵颗粒剂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


3.马铃薯黄萎病

马铃薯黄萎病又称早死或早熟病,在全世界温带地区广泛分布,是典型的土传和种传维管束病害。

温暖高湿利于发病。在2026℃温度下,遇土壤高湿,或雨后骤晴高温天气,或久旱后大量浇水,有利于病害发生。

连作重茬、种植过密、地势低洼、土质粘重等条件均有利于发病。

偏施氮肥,或施用未腐熟粪肥,会加重发病。

图片2.png

一般在开花后表现明显症状,但是显症前几周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就已经受到病害影响而降低。

病株叶片成熟前自下而上逐渐凋萎、脱落呈光秆,致使减产或植株早死。在病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深褐色。

引起马铃薯黄萎病的病原菌主要为以下5个种:黑白轮枝菌(V. alboatrum)、大丽轮枝菌(V. dahliae)、变黑轮枝菌(V. nigrescens)、三体轮枝菌(V. tricorpus)和云状轮枝菌(V. nubilum)。

V. alboatrumV. dahliae对马铃薯的危害最重。

V. nigrescens、V. tricorpusV. nubilum在马铃薯生长期或储藏期营弱寄生或腐生生活,对马铃薯的危害相对较小。病菌可长期在土壤中存活。病菌的寄主范围广、危害许多经济作物。

病菌主要以休眠菌丝或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通过根毛、伤口、枝条和叶片进行侵染。

病菌初侵染源主要随土壤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土壤黏附在块茎上,随着种薯人为调运而远距离传播。

病菌还可通过污染的工具或灌溉水从上一块地传播到下一块地,或通过根的接触,蔓延传播。

综合防控

选用无病种薯,做好种薯处理。

农业防治:1)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寄主范围广),水旱轮作效果更佳;2)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培育壮苗、合理密植、适时追肥;3)发现病株及时铲除,并带至异地销毁。

生物防治: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乙蒜素等。

化学防治:三氯异氰尿酸、精甲霜灵嘧菌酯、吡唑·代森联等,喷雾或灌根。

土壤消毒:威百亩、苯莱特、氯化苦等。


4.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在国内外马铃薯主产区基本都有发生危害。

图片3.png

通常病斑仅限于皮层,但病害可降低薯块的质量和产量。使马铃薯不耐储藏,且品相不佳,市场售价大为下降,造成了明显的经济损失。

高温干旱,发病较重连作发病重施用草木灰等碱性肥料,土壤偏碱性,发病加重。

病菌侵染块茎,在表面形成圆形至不定形木栓化的淡褐色病斑;病斑开裂后,边缘隆起,中央凹陷,呈疮痂状,质感粗糙。

引起疮痂病的病原菌主要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还有新发现酸疮痂链霉菌S. acidiscabies和肿痂链霉菌S. turgidiscabies

初侵染源为土壤和病薯,病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也可在其他植物根上繁殖。病菌从薯块的皮孔和伤口侵入。

病菌只侵染迅速生长的块茎,病斑大小随块茎膨大而增大,块茎停止生长后病斑不再扩大。

种薯带菌是重要传播途径。

综合防控

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

种薯处理:对种薯切块进行药剂处理。

栽培管理:避免在碱性、干旱、砂质土壤中种植。

生物防治:抗重茬微生态制剂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主要通过调控优化根际及薯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防治。解淀粉芽孢杆菌。

药剂防治:播种时,开沟后用药剂喷雾定植沟;花期至膨大期遇高温、多雨天气,喷施药剂;贮藏期采用百菌清等烟雾剂熏蒸。


5.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又称黑脚病,茎基部变黑腐烂而得名。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均有发生。生长季节主要是茎腐烂,还会造成窖藏腐烂。

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发病重。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往往造成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降低了植株抗病性,且含水量高,有利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发病严重。窖内通风不良或者湿度大、温度高,有利于病情扩展。

image.png

一般在株高1620 cm时,病株表现症状。

干燥条件下,多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褪绿;潮湿条件下,常表现为茎基以上部位的组织发黑腐烂。

块茎窖藏腐烂。

引起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主要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 黒腐果胶杆菌,寄主范围仅限于马铃薯;P. brasilienseP. carotovorumP. parmentieriP. parvumP. peruvienseP. polarisP. punjabenseP.odoriferumP. versatile9种。

其中Dickeya迪克氏菌,寄主范围限于马铃薯及其他少数几种植物,分布在温暖地区,引起黑胫病。

初侵染源主要有带菌种薯、土壤和田间的病残体。通过灌溉水、雨水、气雾、农机具、昆虫等传播。伤口或孔口侵入,不易侵入健康根系和植株地上部表皮,但是易感染受伤组织。

感染黑胫病后,常处于潜伏状态;发病条件(高温高湿)适宜,细菌沿维管束侵染块茎的幼芽,进入茎、根、匍匐茎和新生块茎,并向四周扩展;侵入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分泌果胶酶,分解细胞壁中胶层,使细胞离析和组织解体,呈腐烂状。

细菌从病薯或病株释放到土壤中,可对健康植株的幼根、新生的块茎和其他部分进行再侵染。

综合防控

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

种薯处理:播种时,切块用春雷霉素等进行拌种或浸种。

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及时清除田间病株。

生物防治:假单胞菌、芽孢杆菌、节杆菌等。

药剂防治:喷施0.1%硫酸铜溶液等减轻黑胫病。

窖藏管理:薯块入窖严格挑选,窖温控制在1-4;薯窖要做到干净、干燥、通风,随时剔除病薯。

已登记杀菌剂:春雷霉素、噻霉酮、噻菌铜、噻唑锌

最后.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