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生物农药赛道迎来黄金期,国内外企业争相布局
据CIC灼识咨询发布的《中国生物农药行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生物农药市场规模为150.3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330.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1%。
以科迪华、UPL、先正达、巴斯夫等为代表的全球领先农药公司正在通过收购生物科技公司或与其合作的方式加快布局生物农药市场,国光股份、钱江生化等A股公司以及多家创新企业也纷纷推进生物农药的创新研发和业务布局。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17.1%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农业绿色发展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生物农药作为生物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重要体现,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农业技术竞争高地。
根据CIC灼识咨询近日发布的《中国生物农药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生物农药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22年市场规模为150.3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330.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1%。
《报告》显示,当前,生物农药(含农用抗生素)占国内总农药市场规模的比例超过10%,未来,随着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持续推进与落实,中国生物农药市场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物农药在维护生态平衡与环境、助力保障食品安全及品质、促进可持续及低碳农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生物农药具有化学农药所不具有的鲜明优势。第一,具有安全性,能够对标靶特异选择,不对非标靶生物产生危害 ;第二,具有环保性,能够较快分解,残留少,甚至能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协同促进根系和植物生长 ;第三,产生抗性可能性小,生物杀虫剂通常通过多种模式进行作用,导致昆虫对其耐受性较低。所以,近几年生物农药作为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在国内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热度越来越高。
根据《农药登记资料要求》,我国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及植物源农药。虽然目前生物农药还不是农药行业的“中流砥柱”,但它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潜力,属于它的时代真的已经来了。以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赤霉酸、苦参碱、阿维菌素等为代表的生物农药产品在大田和果蔬作物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中国农业生产逐步进入品牌化阶段,相关企业对于采购生物农药保持积极态度,这对生物农药市场的发展有明显拉动;此外,生物农药的出口呈现向好态势,以欧盟为代表的国际市场对生物农药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进一步驱动了行业发展。
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物制剂产品经理王崇利表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近年来,生物农药已成为全球各大农药巨头关注的重点之一,其主要通过并购初创型企业来完成布局,未来,在消费需求驱动下,生物农药产业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将和化学农药一起,共同促进农业发展。”
灼识咨询合伙人赵晓马也认为,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并行发展,将是未来农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生物农药领域的投融资活动相对较为活跃,未来五年,生物农药市场有望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从农药板块来看,生物农药未来占据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市场比例将是一个理想状态。”
创新力受关注
14项生产技术限制出口
目前,中国生物农药行业发展迅速,生物农药产品登记数量逐年递增,产品覆盖杀虫剂、杀菌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品类。
从登记看,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2022 年,我国登记新农药有效成分 43 个,其中生物农药 29 个(生物化学农药 12个、微生物农药 15 个、植物源农药 2 个),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数量占新农药有效成分总数的 67.4%;新农药产品 78 个,其中生物农药产品 44 个(生物化学农药14 个、微生物农药 26 个、植物源农药 4 个),占比达到56.4%,超过一半。
作为生物技术的前沿应用领地,生物农药也成为各国争夺的技术高地,为保护创新,一些核心的生产技术上,国家是限制出口的。
2023 年 12 月 21 日,商务部、科技部修订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简称“《目录》”),修订后《目录》中涉及农药行业的主要是限制类生物农药生产技术 14 项。
14 项生产技术分别是灭蝗微孢子虫制剂生产工艺,多角体病毒毒种及制剂生产工艺,井冈霉素菌种及生产技术,华光霉素菌种及生产技术,浏阳霉菌素菌种及生产技术,金核霉菌素菌种及生产技术,宁南霉素菌种及生产技术,阿维菌素菌种及生产技术,Bt 菌株及生产技术,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及生产技术,春雷霉素菌株及生产技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抗 120)菌株及生产技术,白僵菌、绿僵菌菌种及生产技术,多杀霉素菌种及生产技术。
一直以来,全球各个国家都会对自己的一些行业独家技术进行保护,会对应用了这些技术的产品的出口加以严格限制。而且一直以来,技术出口也都是一把双刃剑,就农药来说,一方面,技术出口能优化我国农药的出口结构,带动贸易产业升级,加强与全球贸易伙伴的深化合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能激发从事农药行业的技术人员的研发热情;另一方面,技术出口的坏处也很明显,尤其是我国由农药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的关键背景下,如果不对相关核心生产技术加以限制,就有被破解和仿效的风险,就难以建立起牢固的农药技术壁垒,从而让我国出口的农药技术更容易被淘汰掉,阻碍农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甚至有可能危害到国家安全。
这次修订后的《目录》14 项限制类生物农药生产技术,就是我国在生物农药领域领先于世界的一些独家技术,为了防止偷窃和复制,对其加以限制是必然的。
近几年生物农药领域出现了一批新的具有重大应用潜力的新技术及新产品,例如,以免疫诱抗剂为代表的新生物农药品种逐渐成为行业热点;恢复土壤结构的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通过增加土壤功能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通过添加土壤有机质来维持庞大的功能微生物群体,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和发展,保障和促进植物健康生长)也备受关注;天敌昆虫和高效微生物菌株的改造技术在生物防治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昆虫信息素和昆虫性诱剂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绿色植保;代谢产物(包括微生物和植物源等)的仿生合成技术快速发展。
随着政策的持续加持,我国也诞生了一大批实力强劲的生物农药公司,如钱江生化、武汉科诺、兰月科技、蓝丰生化、新朝阳、德强生物、新瑞丰生化、维科生物工程、麦克罗生物科技、海利尔化学、苏利股份、惠民中联、清源保生物等。但整体来看,这些企业 80% 以上都来自传统的农药企业,生产规模还相对较小,研发实力还有待提升,所以还未有独角兽企业诞生。
对此,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周普国表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有基础、市场有前景、政策有支撑,上述有利因素将促进生物农药企业迎来良好的成长和提升空间。生物农药产业的‘春天’正在到来。同时,随着巨头企业的进入和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升,生物农药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将不可避免。综合来看,未来包括产品、技术、管理方面的创新,都将成为生物农药企业在竞争中实现突破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