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产业链利润分配″微笑曲线″:制剂50%、中间体20%、原药15%、服务15%
植物保护产品产业链可分为″原材料-中间体-原药-制剂″四个环节。上游为石油/化工等产业,为植物保护产品提供原材料,主要是黄磷、液氯等无机化工原料和甲醇、″三苯″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中游产业主要包括中间体和原药。中间体是生产原药的基础,不同的原药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不同的中间体,可分为含氟中间体、含氰基中间体、含杂环中间体等。原药是农药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成分及杂质组成的最终产品。按防治对象,可分为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
下游产业主要涵盖制剂产品。由于大多数原药难溶于水和有效成分含量过高,绝大多数原药不能直接使用,需加入适当助剂(如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等)加工成不同剂型后,应用于农业、林业、畜牧业、卫生等领域。
01
中国农药中间体市场发展现状
农药中间体行业处于农药产业链中游,跨国公司把控前端创新农药研发和终端制剂的销售渠道,大部分中间体及原药选择从中国、印度等国家采购,中国和印度已成为全球农药中间体及原药的主要生产地。
中国农药中间体产量保持低速增长,2014-2023年年均增长1.4%。中国农药中间体企业受政策影响较大,产能利用率整体较低。中国生产的农药中间体基本上能满足农药工业需求,但仍有部分中间体需进口。一部分是中国有生产,但数量或质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另一部分中国尚不能生产。
2017年开始中国农药中间体需求量显著回落,市场规模降幅小于需求降幅。主要是由于农药和化肥零增长行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中国农药的施用量与原药产量,也使得农药中间体需求量大幅减少。同时受环保限产影响,大部分农药中间体市场价格在2017年出现了迅猛上涨,使得行业市场规模总体稳定,2018-2019年随着供给逐渐恢复正常,市场价格也逐步回落。据统计,截至2022年,中国农药中间体市场规模约687.8亿元,市场均价约1.75万元/吨。
02
2023年中国农药原药市场情况一览
农药原药产量回升
得益于完备的基础化工产业体系、极具竞争力的成本控制水平,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药生产基地。在安全环保政策趋严、政府监管力度加大、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的共同作用下,2016-2018年中国化学农药原药(折有效成分100%)产量从377.8万吨下降至208.3万吨。随后产量逐渐增加,2023年提高到267.1万吨,同比增长7.0%。
海外库存高企,原药出口回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药原药生产基地,拥有全球近70%的农药原药产能,绝大多数原药通过出口后被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工成农药制剂。多年来,中国形成了原药为主、制剂为辅的出口格局。2018-2022年,原药出口额占比超过60%,制剂出口额占比则呈现缩小态势;2023年农药原药出口额占农药出口总额的56.4%。
据估计,2023年中国农药原药出口折百量约为82.8万吨,同比下降1.41%;出口金额约为104.8亿美元,同比下降43.3%。
过去3年,因为疫情导致的国际市场对农药过量采购囤货并带来过高的价位,国际市场库存有待消化,这是导致2023年出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出口量下降、叠加原药价格大幅下滑,是中国农药原药出口金额回落的主要成因。
农药原药价格继续大幅下滑
2023年,中国农药原药价格继续大幅下滑,去库存完成尚待时日。2023年92%的农药原药产品价格指数下跌,除草剂下跌42%、杀虫剂下跌36%、杀菌剂下跌30%。″双草″价格最能体现农药市场的阴晴和冷暖,2023年草甘膦价格从年初的4.81万元/吨下降到年底的2.65万元/吨;草铵膦从年初的15.36万元/吨下跌至年底的6.85万元/吨,价格腰斩。
此外,跌幅较大的还有氯虫苯甲酰胺、丙硫菌唑等产品,大部分产品价格都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去库存还没有完成,需求疲软,而中国农药产量约70%以上出口到国际市场;其次,部分新增产能的释放,如草铵膦、精草铵膦、氯虫苯甲酰胺、丙硫菌唑的新建扩建等导致价格的不断下跌;此外,还有前几年的农药价格暴涨导致的负反馈效应。
随着国际上农药去库存基本完成,预计2024年农药原药价格将在2023年基础上逐步趋于平稳,下半年或将上扬。但是,个别品种由于产能还在不断释放,价格可能还会继续走低。
03
中国农药制剂市场发展现状
农药产业链利润分配呈现″微笑曲线″的特点:制剂占据50%、中间体20%、原药15%、服务15%,终端制剂销售是核心盈利环节,在农药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占据绝对地位。与原药生产强调合成技术、成本控制相比,制剂更贴近终端市场,对企业的能力要求更全面。
除了技术研发以外,制剂领域还强调渠道及品牌建设、售后服务,竞争维度更为多元,附加值也更高。由于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的实施,中国对农药制剂的需求量持续下降,这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目前,中国需求萎缩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发展。
中国农药制剂出口数量和金额远高于进口,形成贸易顺差。2020-2022年,中国农药制剂出口在波浪起伏中通过调整、适应、提升。2023年,中国农药制剂进口金额为9.7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主要进口来源国家为印度尼西亚、日本和德国等;出口金额为80.87亿美元,同比下降27.21%,主要出口目的地为巴西(18.3%)、澳大利亚和美国等。中国农药产量的70%-80%出口,国际市场库存有待消化、叠加农药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这是导致2023年农药制剂出口金额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
总结
展望未来,受研发成本增加影响,农药中间体投放速度或将放缓。随着农药专利过保护期小高峰来临以及跨国农化巨头的生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农药中间体的产能将继续向中国、印度等国家转移。研发实力强劲、人员技术储备丰富的企业将快速脱颖而出。随着全球创新农药研发难度的增加,专利过期药成为市场主流,仿制型原药的市场空间仍将进一步增长,为优势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农药制剂行业的发展前景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随着全球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需求不断增长,农药制剂作为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的重要工具,其市场需求有望持续扩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对高效、低毒农药认知度的提高,农药制剂市场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药制剂领域的应用,新型、环保、高效的农药产品将不断涌现,满足市场对绿色、可持续农药解决方案的需求。此外,种植结构调整、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农药制剂的剂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紧跟市场趋势、把握技术创新机遇、提升产品质量和环保性能,同时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在全球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人口基数持续叠加和转基因商业化种植政策逐步放开的多重背景下,农药需求韧性依旧。主张低毒、高效、环境友好产品,探索″中间体+原药+制剂″全链条的企业势必将迎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