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行业竞争加剧,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赵丹 2024/6/23 9:35:47
今年前5个月,市场平静中又透露出一丝不平静。极端天气频仍,原料价格波动,对经销商的备货心理产生干扰;农作物价格下行,对种植者的投入也产生了干扰;即便是生产企业,也维持原材料储备的低库存,维持基本生产即可。所以,化肥市场就呈现这样的现象—种植者不动,经销商也不动,生产企业不得不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该如何走?价格下滑,退潮期谁在裸泳?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农业农村

今年前5个月,市场平静中又透露出一丝不平静。


极端天气频仍,原料价格波动,对经销商的备货心理产生干扰;农作物价格下行,对种植者的投入也产生了干扰;即便是生产企业,也维持原材料储备的低库存,维持基本生产即可。


所以,化肥市场就呈现这样的现象—种植者不动,经销商也不动,生产企业不得不动。


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该如何走?


价格下滑,退潮期谁在裸泳?


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以下简称“分析”)。


分析从三个方面介绍化肥:第一,化肥国内产量和进口量双增。2024年前两个月,我国尿素和磷酸二铵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85%、20.55%,化肥进口量286.2万吨,同比增长62.0%;


第二,截至3月13日,全国省、县两级化肥下摆到位率分别为82.3%、70.2%;第三,化肥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1月1日、2月5日和3月11日的中国化肥批发价格综合指数(CFCI)分别同比下跌9.20%、14.45%和12.79%。


化肥价格波动其实对于中型企业是最不友好的。小企业船小好掉头,会根据市场的情况调整生产;大企业有产业链优势,还能支撑;中型企业各种原料都要购买,不生产不行,生产了难受。


但是,无论规模大小,今年前5个月,企业都比较难受。


当然,肥料的刚需地位仍在,即便是购买时间后延,影响有限。


很多大企业都认为目前的盈利能力已经到了谷底,行业的洗牌将加速,市场集中度会增加,一些中小企业会在洗牌中让出一部分市场份额,由大企业补上。事实是否如此,我们拭目以待。


行业秩序的重塑需要过程,但明显的是,企业之间的成本之争在加剧。


8-1.jpg


成本之争,资源大战一触即发


能降成本,企业或者得益于规模效应,或者得益于工艺优化,或者得益于产业链优势。


近几年,企业对资源的争夺有目共睹。


大型复合肥企业几乎都拥有至少一个资源,或者氮,或者磷,来减轻生产上的负担。这两年,大型复合肥企业几乎都完成了在磷矿上的布局。


湖北的企业自不必说,新洋丰、三宁、鄂中、祥云等企业天然就拥有磷矿优势。


云图控股拥有除尿素以外的氮肥产业链、完整的磷肥产业链,基本实现氮、磷主要原材料的自给自足;心连心的优势是氮肥;史丹利在机构调研时介绍,其松滋和黎河两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将形成磷酸一铵年产能100万吨,基本上可实现磷酸一铵自给自足……


钾肥方面,由于全球钾肥资源分布高度集中、稀缺,众多复合肥企业都只能选择和钾肥头部企业们(像加钾、俄钾、白俄钾、德钾、以色列钾、盐湖股份、国投罗钾、亚钾国际等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而资源的头部企业已经开启了出海模式,去老挝找资源。


目前,亚钾国际旗下老挝钾肥公司年产200万吨钾肥项目已经实现规模化量产,据说2025年将实现500万吨的产能。


亚钾国际的示范效果让大家看到了曙光,去老挝寻钾成了行业的盛事。


据了解,去年国内钾肥巨头盐湖股份、国投罗钾也曾到老挝找钾。


今年5月20日,贵州磷化集团与老挝SK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老挝万象普悦钾盐项目合作协议》,携手共建钾肥基地。


未来,是否会有其他企业入局?笔者无法给出答案。但是,贵州磷化集团应该不是最后一个。


8-2.jpg


市场纷争,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资源能解决部分问题,或者说解决的是复合肥产品生产之前的问题,却解决不了市场的问题。


增量,是悬在企业营销人员头上的利刃。


如何增量?现在主流的做法就是产品创新、渠道下沉、全程解决方案。


产品创新不得不为


在调研中,每每笔者抛出产品利润如何的话题时,厂商都很无奈,普通产品不赚钱,赚钱产品不好推(广)。


有企业负责人给笔者算账:去年普通复合肥的毛利在10%左右,各种费用都算上,也就没啥好赚的了。普通复合肥现在跟原来的尿素一样,成了引流产品。


现在的产品创新其实并不简单,前几年的时候企业还可以根据工艺的改革去改善产品的品质和成本,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工艺的提升几乎到了当下的尽头,已经无法提升。可能需要的就是根据作物做针对性的产品配方,找到新材料添加到产品中,提质增效。


只有大企业或者专注某一领域的企业能下大力气储备一些技术,去做产品的迭代升级。


以新洋丰为例,其新型肥料的占比是在增加的。2018年,新洋丰新型肥料和普通肥料的销量比例是1∶5,2023年达到了1∶2.5,新洋丰的目标是做到新型肥料和普通肥料的比例是1∶1。


由于新型肥料产品利润相对高,可以解决经销商愿意卖的问题,企业还是愿意在上面布局的。毕竟,大企业不但要有销量还要有结构。所以,企业都会在产品上分中、高、低三档产品,低档产品做销量,中档产品做利润,高档产品做品牌。高档产品即便是没有销量,也可以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


渠道下沉刻不容缓


如何将产品尽量多地卖出去?


一定是深度分销,或者说是渠道下沉。


目前不少特肥企业的渠道已经下沉到大零售商了,而大化肥企业还没有。


大部分大化肥企业也在围绕经销商或者作物去推广新型肥料,帮助经销商搞定客户。或者根据当地作物痛点去做实验示范,或者分几个业务员配合优秀经销商做线上线下的推广,或者给经销商做技术服务。


基本上,一般业务人员对经销商配合较好的,其新产品在当地的销量就会提高。


史丹利为什么增量比较明显?就是因为他们在做大户,在一些市场上,其渠道已经下沉到了大户。


据了解,某些企业在某些市场也开始下沉到了终端零售商。


也有企业负责人认为,渠道下沉可以,但是厂家做到大零售、大户却不一定行。因为,当下品牌的经营权依然是企业最大的诚意和制约,经销商也能给企业做蓄水池,但是大零售或者大户却不会。


其实,每一个企业在市场上都有自己的做法,也都有自己的亮点。其他企业的经验不一定能照搬,但是可以有启示作用。


全程解决方案大战在即


全程解决方案的潮流最早是由经销商(作物服务商)引领的。


做得好的经销商目前都在做全程解决方案,涵盖了作物所需的种子、农药、化肥、机械、技术等,有的经销商做全程解决方案,有的经销商甚至延伸到了某个作物的全产业链。


解决方案里可以囊括多个企业多个品牌的产品,也可以做自营品(行业叫贴牌),以保障作物品质和产量。对于经销商而言,全程解决方案的利润更加丰厚。


由此,引发了农资售卖的计量单位的改变,从卖一瓶药,卖一袋肥,变成了卖一亩农资。


本来,做方案是经销商的事。但是,随着大田种植者体量的不断增大,随着企业产品线的不断丰富,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构成全程解决方案的所有产品,为企业做全程解决方案提供了先决条件。


5月初,国光股份接受特定对象调研时表示,国光股份从年初就积极推广作物全程解决方案,集中在棉花、花生、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涵盖山东、河南、河北、新疆等省区)。据国光股份透露,目前已经达成意向50万亩,2024年计划达到100万—150万亩规模。


8-3.jpg


据了解,丰云农服也在做作物的全程解决方案。“一作物一方案,一亩地一套餐”,涵盖了作物全程的“营养+植保”方案。


如果上述企业的实践证明全程解决方案确实能带来增量和利润,相信会有更多全产品线的企业加入。


行业洗牌期,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心生懈怠。


即便是目前找不到方向,也要苦练内功,坚持发展方向,不要摇摆。


有些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企业,但是一定要向前冲,毕竟对于企业而言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