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系统助力精细化管理,数千亩耕地只需“两个半”人看管
6月14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的小麦收割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当日气温近40度,田里只剩一两台收割机在晚熟实验麦田作业。
“从6月7日开始,20多台联合收割机经过近一周的作业,基本完成收割。”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种植经理宋源说。“今年小麦亩产最高达到了780公斤,再加上我们更换的新式收割机,配备防麦粒掉落功能,收割过程中损失率也进一步降低,算是一个丰收年。”自2022年夏季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后,示范区的小麦已收获两茬。相较于第一次收获,宋源估算今年每亩地能增收100多公斤。
在国际万亩减损增收示范田的前期建设中,济南城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周边6个行政村耕地打通,连接成片,配齐渠、路、桥、机、井、电等基础设施,建成了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宋源承包了其中3300亩农田,每年每亩需要给农户1000斤小麦作为土地流转费。能否在此基础上让自身实现收益,每一分地都要精打细算。
2023年冬天,宋源选用了中麦578、菏麦29和登海206三个品种的小麦。“承包地面积大,土壤情况有所不同,小麦品种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今年中麦578和登海206品种小麦的产量都很不错。”宋源说。
数千亩耕地,管理起来按经验看应当需要大量人力,但宋源说,除去播种、收割等农忙节点,日常管理“两个半”人就足够——因为自己经常有事外出,主要工作都由两位同事负责,自己只能算“半个”劳动力。
这是智慧农业系统带来的便利,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示范区在田间地头安装了监测传感器和控制传感器,全天候监测土壤的水肥状态和作物生长状态。当需要浇水、施肥时,传感器就会将信息发送给管理员,管理员再控制水肥一体化浇灌系统进行作业。除去浇灌施肥,管理员只需定时定点做好病虫害的观测预防,便能保证整片农田作物的正常生长。
在万亩示范区,有平移喷灌、指针喷灌、地埋伸缩喷灌等多种自动化浇灌方式,水肥同施,压缩了管理流程的同时,可以做到精准施肥,实现减肥不减产。配合无人机的一喷三防作业,有效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在种地成本上得到了节约。相较于去年,宋源计算今年种植所需的农药化肥投入减少了10%。
随着小麦收割结束,土地经过灭茬,玉米播种机紧接入场。对于宋源来说,今年收获的小麦仅仅能满足土地承包以及种植投入的成本,今年能否实现丰收,还要看玉米的长势。对于未来,他很有信心:“经过一年多摸索,示范区形成了成熟的种植模式,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未来智慧化设施将更健全,有望用更低资源投入实现更高粮食产出。”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安臻 通讯员 李萍 王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