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基因编辑法案,拟进一步放宽对基因编辑作物的监管

作者:海洋与湿地 2024/2/19 8:18:20
2024年2月7日,一则来自《科学》期刊的最新报道显示,欧洲议会投票决定放宽对基因编辑作物的监管,报道描述这是欧洲生物技术的重大胜利,但关于专利和标签的争论仍然存在。早在2023年7月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第一项关于新基因组技术(NGTs)获得植物的法规提案,拟进一步放松基因编辑植物监管。欧洲对基因工程生物长期存在质疑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公众的广泛担忧,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上。欧洲公众对基

2024年2月7日,一则来自《科学》期刊的最新报道显示,欧洲议会投票决定放宽对基因编辑作物的监管,报道描述这是欧洲生物技术的重大胜利,但关于专利和标签的争论仍然存在。


早在2023年7月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第一项关于新基因组技术(NGTs)获得植物的法规提案,拟进一步放松基因编辑植物监管。欧洲对基因工程生物长期存在质疑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公众的广泛担忧,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上。欧洲公众对基因改良食品的安全性持谨慎态度,担心可能出现未知的、长期健康风险。此外,伦理层面的考量也在其中发挥作用,涉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尊重。这些担忧,过去在欧洲引发了广泛的辩论。


欧洲议会通过基因编辑法案

307票:263票

背后的辩论


欧洲长期以来一直是对基因工程生物持怀疑态度的堡垒,但今天欧洲议会投票决定减轻对一种DNA编辑方式产生的作物的监管(Gene Editing,基因编辑)。植物育种者的贸易组织Euroseeds称这次投票是″重要的前进一步″,认为这将促进创新和农业可持续性。基因编辑植物能够产生更高的产量,更好地抵御害虫和病原体,减少对农药的需求。然而,一些反对者批评这一决定,担心可能导致更强大的农业垄断。

这项立法以微弱多数的307票赞成,263票反对的结果通过,有41名议员弃权。虽然议案得到了跨越党派的支持,但包括绿党在内的两个主要欧洲选区坚决表示了反对。

这一决定仍需与欧盟成员国进行协商,这些国家在是否允许对基因编辑植物进行专利申请、以及是否要求对由此类作物制成的食品进行标签标识方面存在分歧。


_20240207_on_eu_genetically_altered_plants-1707407079047.jpg


欧洲可持续农业基因编辑(EU-SAGE)主管Oana Dima表示,尽管欧洲议会长期以来对新基因组技术存在相当大的反对,但最近几个因素减轻了这种抵制。她指出,mRNA疫苗在COVID-19中的成功提高了生物技术的声誉。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威胁以及与战争相关的供应链问题,也增加了对新植物育种技术潜力的期盼。

EU-SAGE是一个由150多个欧洲研究机构、大学和协会组成的网络,自2018年开始倡导监管改革,当时欧洲法院裁定:使用CRISPR等方法创建的植物应被视为在欧盟法律下的转基因生物(GMOs)。研究人员辩称,与通过引入外源基因创建的转基因植物不同,基因编辑作物只是对其天然基因作了微调。对GMO的严格监管框架,导致在欧洲只有很少数量的这类作物能获得批准、用于种植。

2019年,代表成员国的欧洲理事会要求欧盟行政机构——欧洲委员会进行有关新基因组技术的研究。由此产生的文件得出结论,欧盟现有的GMO法规抑制了创新。在2023年7月,欧洲委员会发布了一项法规提案,放宽了对基因编辑的约束,并在议会中提出。该法案规定,如果变更可以通过传统育种(尽管速度较慢)实现,新基因组技术将被豁免GMO法规。而更复杂的基因修改或需要外源DNA的情况仍将受到现行法律的监管。

尽管欧洲议会现在支持批准基因编辑作物,但一些成员希望禁止对新基因组技术进行专利申请,认为这将有助于降低农民的成本。在欧洲,传统育种的植物不能在欧洲获得专利。Dima表示,专利保护的问题应该在新基因组技术立法之外讨论,并在欧盟的专利法规框架内进行。她说:″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应该是完全独立的。″


欧洲议会还希望在销售给消费者时对所有新基因组技术植物进行标签标识,而欧洲委员会认为,应该只对豁免GMO法规的生物技术作物的种子进行标签标识,以确保农民知道他们正在种植什么。

欧洲理事会尚未就专利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一旦达成,它将与委员会和议会进行谈判。Dima希望这可能在6月的议会选举之前发生,但这需要″非常快速″地进行。在社交媒体上,农场游说团体Copa Cogeca呼吁欧洲理事会迅速行动,称新基因组技术是″实用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的农业在生产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达到平衡,同时在欧盟保持前沿研究。″

原文链接:

European Parliament votes to ease regulation of gene-edited crops

Move is a major victory for biotechnology, but debate remains over patents and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