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品,潜力巨大的“增量洼地”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魏婉新 2024/7/21 9:40:03
要么第一,要么不同,是存量时代(也有说缩量时代)中,许多行业都奉为圭臬的经营准则。但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总有千难万险。尤其是在农资这个集中度低、市场分散的行业,想做第一,即使仅仅是单一区域或品类中的第一,又谈何容易?既然做不了第一,不如选择聚焦细分品类,打造差异化,从而“不同”。如果要打造差异化,有一条“捷径”十分值得尝试,那就是做“非标品”!标品VS非标品何为标品?何为非标品?标品与非标品这两个

要么第一,要么不同,是存量时代(也有说缩量时代)中,许多行业都奉为圭臬的经营准则。


但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总有千难万险。尤其是在农资这个集中度低、市场分散的行业,想做第一,即使仅仅是单一区域或品类中的第一,又谈何容易?


既然做不了第一,不如选择聚焦细分品类,打造差异化,从而“不同”。如果要打造差异化,有一条“捷径”十分值得尝试,那就是做“非标品”!


标品VS非标品


何为标品?何为非标品?


标品与非标品这两个名词,最初的定义源于电商。电商从业者将有统一市场标准、刚需且需求量大的商品称为标品,将功能型与外观差异化较大、非刚需、需求量弹性较大的商品称为非标品。


在这个定义下,手机贴膜、书籍、生鲜等商品是标品,女装、护肤品、小家电等是非标品。


但是,这个定义其实十分模糊,所谓的市场标准,是谁制定的?刚需与否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又有很大差别,譬如膨果转色产品,对果农来说是刚需,对大田种植户则毫无价值。


因此,要认识到农资品的标品与非标品的分别,不妨抛弃这些虚头巴脑的概念,从买家、卖家和竞品这三个与销售最密切的因素来分析。


买家在购买两类商品时的态度与动作有什么区别呢?


当种植户购买一瓶5%的环嗪酮时,不会去思考它的成分、功能、使用方法,因为他对答案已经了然于心。也不会一定要选择熟识的农资店,因为这种大路货的差别不大。他的决策流程就是:有除草的刚需,选择几家农资店适当比价之后购买,购买后如果不出现药害等大问题,不会再与农资店产生交集。


10-1.jpg


类似这样的产品,就是典型的农资标品。


反之,类似新型肥料、生物农药等产品,或是由农资店自己组合出的作物服务方案,种植户在购买前缺少了解,购买决策谨慎,且对售后服务的需求大,这样的产品或服务,就是非标品。


从竞品角度看,标品面临的市场同质化竞争压力大,且马太效应明显,大品牌的标品已经在市场形成强认知,新厂家很难切入。且由于功能差异不大,竞争力仅能体现在价格上,很容易陷入低价竞争的旋涡。


非标品则卖点各异,各有千秋,因此也无从比较,溢价空间大,并且品牌影响力大大弱于标品,因此市场上大小品牌众多,都有能够生存发展的空间。


从卖家角度看,标品与非标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卖家的能力与影响力上。因为非标品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刚需,销售与服务都十分依赖卖家,能不能留住老客户,也是非标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10-2.jpg


非标品,做不做?


先说结论,非标品一定要做,并且要用心去做,做成农资店盈利的主要渠道。


在品牌多如牛毛、价格挤压愈发严重的当下,只有做非标品,让买家无从比较,才能真正跳出内卷的恶性循环。


非标品,是盈利之王。


标品的数量庞大,功能同质化严重,顾客选择的标准就只剩价格这一个因素,谁的价格低,谁就能够在销量上甩开对手。但产品生产的成本已经压缩到极致,再降价,压缩的就是厂商的利润,甚至发展到赔本赚吆喝。而非标品,能够让买家无从比较—因为很难找到一样的产品,功能解释权也是“最终归商家所有”,自然不会被卷入无休止的低价竞争之中,从而维持良好的利润水平。

非标品,是护城之河。


对农资店来说,因为产品不愁卖,是货带店,而非店销货,所以标品的主动权一定掌握在厂家的手中,而不在销售者手中。如果市场出现震荡,或是出现更低价的商品,农资商很难找到除价格外的竞争优势,也就很容易同时被厂家和消费者抛弃。


非标品,是黏性来源。


标品对销售要求低,同时也意味着对推广服务的需求低。卖家不提供服务,也就无从建立客户黏性:今天你便宜,买家在这里买,明天别家降价,买家又可以选择别家。只有非标品,才能让农户有“非你不可”的理由,留存住有价值的老顾客。


如果说卖农资标品是一门“弯腰捡钢镚”的生意,那么非标品才能满足农资人“站着把钱挣了”的需求。


非标品,怎么做?


既然要做非标品,就一定要拿出与之相匹配的运营理念与动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几个“转换”。


转换价值来源


一款标品农资商品的价值,就来源于其最基本的功效,如杀虫之于杀虫剂,除草之于除草剂。


但非标品不同,组合方案和全程服务有许多难以量化的价值,很难有统一的评价体系。


譬如某除草方案,比单一产品,组合方案能够宣传“又好又快”“省工省力”“绿色环保”等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是无法量化的,好和快,无法评定,省了多少工和力也没有具体数值。因此,非标品的价值来源不能是(或者说不能全是)冷冰冰的数字与功效,而应该是用户的好评反馈与亲眼所见的田间效果。


此外,非标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来源,即用户的归属感。


譬如要销售一个增糖转色方案,首先要划定这个方案的受众,找到不只关注产量,也关注作物品质的种植群体。然后可以把这些受众组织到一起,定期组织线下活动,推进互相之间的联系,交流种植心得,让关系更加密切。


这时候,受众在你这里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方案,还有群体的归属感与社交网络的拓展,这群人未来不仅仅是经营的价值去向,也会成为价值来源。


做非标品,就是一门把商品变成服务,再把服务转化为商品的生意。


转换卖点设计


非标品的主要卖点从来不是“好不好用”,而是要满足种植者的个性化需求。


譬如单纯卖一款复合肥,卖点无非是元素含量、价格、品牌等功效,这时候销售的就是标品。


但如果是围绕种植户想要提高肥料利用率、精准施肥的需求开展的测土施肥项目,就是典型的非标品。


标品的卖点无非是元素含量、价格、品牌等基础元素,但如果是测土施肥服务,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施肥参数制定、定制肥料配方等等,都是卖点。


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前者的卖点固定,后者则是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也正是这样的特性,让非标品可以无从比较,竞争也就无从谈起。


同时,卖点的设计一定要重点突出,核心明确,并且对其他方面进行精细控制。如测土施肥服务的卖点应主要围绕标准化土壤检测实验室、小型配肥服务中心等。


因此,非标品一定要转化卖点设计的底层逻辑,找到差异化的卖点,力求“人无我有”,而不是“人有我优”。


转换经营思路


在电商行业有句话形容标品,“一个爆款吃三年”。其实农资行业也是如此,一个大爆的大单品,能够给厂家带来千万甚至上亿元的销售额,而牢牢把握住这个大单品经销权的农资商,也就相当于有了“铁饭碗”。


综合来看,做标品的特点是起步难,但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就能取得稳定可观的销量,因此标品领域的马太效应明显,是赢家通吃。而非标品的特点是起步容易,价值和卖点等定位做好后就能有很大的溢价空间,但很难跑出巨头,并且难以持续经营。因为非标品的市场太小了,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所以,做非标品一定要转换经营思路。“大路货”要求的是拓宽通路,薄利多销,在公域市场中打流量战、价格战。非标品则要瞄准目标人群,在细分的私域市场中深挖需求,做深度服务。


此外,非标品能否持续经营,能不能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和老板与团队也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如果做非标品,就要有持续进步、不断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不要妄想“一招鲜,吃遍天”。


总而言之,在内卷加速的农资市场中,当常规商品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竞争优势时,就不要再一头扎进标品红海中厮杀,不如试着用做非标品生意的逻辑去重塑竞争力,抢夺这片“增量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