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灌浆期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作者:农田行者 2024/4/30 10:02:00
小麦灌浆期是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在灌浆期内,小麦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和转化的蛋白质通过同化作用贮存在小麦种子内的过程。目前,黄淮南片冬小麦陆续进入灌浆期,此间气温高,蒸腾作用强,植株代谢旺盛。这一时期正是小麦需用养分较多的,籽粒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小麦灌浆期管理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时期。小麦灌浆期的特点:小麦开花受精后,子房迅速膨大,首先形成籽粒的框架,这大约要经过10天左右的时间,

小麦灌浆期是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在灌浆期内,小麦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和转化的蛋白质通过同化作用贮存在小麦种子内的过程。

目前,黄淮南片冬小麦陆续进入灌浆期,此间气温高,蒸腾作用强,植株代谢旺盛。这一时期正是小麦需用养分较多的,籽粒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小麦灌浆期管理是确保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时期。

小麦灌浆期的特点:

小麦开花受精后,子房迅速膨大,首先形成籽粒的框架,这大约要经过10天左右的时间,麦粒可达最大长度的四分之三,但此时麦粒的内含物主要为清浆,含水率可达80%左右。麦粒框架初步形成后,小麦迅速进入“灌浆”阶段,主要表现为麦粒中的淀粉迅速积累,干物质急剧增加。小麦灌浆期的温度和光照对小麦籽粒的灌浆强度和时间影响很大,该时期的最适温度为20-22℃,超过25℃,则会使灌浆过程缩短,一般年份的灌浆时间约为20天左右。同时,天气晴朗,光照充足,会增加灌浆强度,有利于形成大粒、饱粒。

小麦灌浆期属于小麦一生当中生长的最后一个关键时期。茎叶生长已经停止,叶面积最大,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几乎全都向籽粒输送,也是决定小麦形成产量“攻坚”期。

图片

小麦从扬花到灌浆期:

小麦从开花受精到籽粒成熟,一般经历30-40天,期间籽粒内外部发生一系列变化,大体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籽粒形成过程。受精后,子房迅速发育、形成胚的各部器官。受精10-15天,籽粒外形基本形成,长度达最大值的3/4,由“坐脐”达到“多半仁”阶段,籽粒已经具有了发芽能力,这一时期为籽粒形成期。这一时期,应保证肥水条件,防治病虫害,以利于减轻籽粒退化、保住粒数。

第二:灌浆过程。从“多半仁”经过“顶满仓”到蜡熟期前为灌浆阶段,又可分为乳熟期和面团期两个时期:

(1)乳熟期:历时约12-18天,“多半仁”后籽粒长度先达到最大,然后宽度和厚度明显增加,至开花后20天左右达到最大值(顶满仓)。随着体积的不断增长,胚乳细胞中开始沉积淀粉,干物重迅速增加,千粒重增长量迅速,这是籽粒增重的主要时期。籽粒的绝对含水量比较稳定,但含水率则由于干物质的不断积累由70%逐渐下降到45%左右;茎叶等营养器官贮藏养分向籽粒中转运,籽粒外部颜色由灰绿变鲜绿再至绿黄色,表面有光泽,胚乳由清乳状到乳状。

(2)面团期:历时约3天,含水量下降到40-38%,干物重增加转慢,籽粒表面由绿黄色变成黄绿色,市区光泽,胚乳呈面筋状,体积开始缩减,灌浆接近停止。

灌浆过程是决定粒重的关键阶段,灌浆时间的长短和灌浆速度的快慢、粒重的高低,田间管理很关键,特别是“顶满仓”到“面团期”,第一要注意防倒伏;第二是最忌大水大旱。


小麦灌浆期注意事项:

小麦灌浆期,是保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提高粒重,预防旱、涝、风、病虫、倒伏等自然灾害的关键时期,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1、适时浇好灌浆水

灌浆期是小麦产量的最终形成期,对小麦丰产有着重要的影响。若小麦灌浆期出现一次降水量在 20毫米 以上的降雨,可以不浇灌浆水;如果灌浆期降水量很少,可以考虑浇灌浆水。

土壤肥力高、墒情好的地块可不浇灌浆水,而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则应浇灌浆水。

群体偏大、生长过旺、具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尽量不浇灌浆水,否则一旦出现倒伏,产量降低更多,风险更大。灌浆期浇水时要做到小水轻浇,并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风雨来临前严禁浇水,以免引起倒伏。


2、叶面喷肥增粒重,预防干热风

小麦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叶面追肥可延长小麦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作用,防病抗倒,减轻干热风危害。加快灌浆速度可每亩用0.4%磷酸二氢钾加2%~3%液体尿素混合液,还可加入氨基酸类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间隔7天复喷一次,提高千粒重,优化品质。

图片

3、防病治虫

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也是提高小麦千粒重的关键时期。此期主要防治对象有麦蚜和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及叶枯病等。防治小麦病虫时应视田间病虫的发生动态而采取不同的防治技术,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