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肥的战略性机会已经来临
回顾肥料的发展,暗含一个这样的路径:提高利用率—复合化—功能化,这本身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农业技术的发展,导致肥料应用场景的变化,肥料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应用场景。
西班牙西罗葛拉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剑在采访中表示,农药行业20年前排序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现在是: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这是“进步”的结果。
新营销创始人刘春雄认为,如果说2010年之前热点在农药,2010年之后,热点就属于大肥了。从2019年开始,进入了特肥时代。
特肥时代的崛起和国家收入水平上升,高品质经济作物需求增加是分不开的。现在,特肥不仅仅是一个大众领域,也是一个附加值非常高的产品。
战略性机会是等来的,战术性机会是创造的,是抢来的。因为战略性机会是行业的,战术性机会是企业的。现在,行业共同看好的战略性机会来了。
特肥的发展,不仅仅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变革,还意味着人们对作物的认知和管理调控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销商缘何成了产品的搬运工?
其实,渠道商目前的共性都是不赚钱,传统产品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利润一再摊薄。
海南诺泽农总经理王占山表示,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做流通做得很累。原来最多的时候他的销量高达4万吨复合肥,16万吨尿素。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就是做大肥不赚钱,并且海南70%的土地都在农场主手里面,海南有多品类的果蔬种植,仅凭借大肥服务不了农场主。
宁夏夏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彭宝君也算是转型成功的标杆了,其大植保理念:植物保健+植物保护在当地较有影响力。彭宝君表示,他们发现农业下游的需求对农业生产提出要求,催生出数量农业(效率)和质量农业(价值)、品牌农业(附加价值)。
只有综合解决土壤肥力(氮磷钾)、酶力(矿物元素)、有机质和微生物四大控制因素,才能让农产品具有“安全、好吃、健康、高产”的四大优点,才能大幅度提升农产品价值,才能让农民获得可靠的稳定增收!
合肥中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波坦言,农药做到现在从库存到品牌代理都很焦虑,毛利很低。近几年一直在试错也一直在变化,其实企业做转型,无非就是往上游或者往下游转。往上游转,就是做产业做新型的肥料产品,往下游转就是做服务,主要是做过植保的标的性太强。
很多平台商都意识到或者正在转型,也有成功的案例,但是更多的却是在不停地试错,不断地磨砺。究竟是往上游转还是往下游延伸。在部分经销商的心中,都是“做生不如做熟”,目前虽然利润薄些,但是还能得过且过。因为延伸产业链做农产品,谈何容易!
西班牙西罗葛拉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剑给了一个新的思路,更强调产业链上设备产品和使用者的配合,“我们对产业链的思考局限在纵向,肥料—农产品—消费者,我们要补充横向思维,设备—肥料—使用者。”
传统的产品没利润,那就选创新型产品,将先进的施肥技术和设备同优质高效的肥料配套施用。
河北萌帮水溶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孟国明认为,做特肥,首先是选作物,顺着作物往下做;第二是选队伍,田间管理会更重要;然后,就是使用正确的肥料和正确地使用肥料。
深圳农巧施公司总经理贾辉认为,需要加强与用户的联系。企业现在都能关注到作物了,但是作物的痛点只是一方面,农户的需求也是一方面;也要关注经销商的利润需求。作物、农户、经销商才是做产品的原点。
武汉诺威特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文波建议,无论做OEM或者是从经销商到生产商,一定要解决客户群的认知问题,还有自己的优势,是在推广还是在资源。
很多经销商将纵向产业链的模式奉为圭臬,也不去思索是否适合自己。其实,从来不存在农资产业链的鄙视链,未必纵向产业链的探索就能站在鄙视链的顶端。即便存在鄙视链,谁又能永久赢得安全感?
特肥VS特需营养
因为传统的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增产的边际效应已经呈递减态势,加上国家减量增效,以及品质农业的发展方向,特种肥料通过植物营养的手段从后台走向了前台。
对于特肥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述。
无论是“Efficiency Enhanced Fertilizer (EEF)”, 能够让肥效得以提高的肥料,还是“有别于常规肥料的、能够提供增值性服务的、功能性的肥料”,还是“调节植物和土壤中养分的转化的作用”,还是“特殊原料、特殊工艺、特殊情况、特殊区域、特殊时期、特殊作物”,尽管大家的定义略有差别,但是先进技术和工艺,先进施肥方式,达到提高肥效甚至特殊功效,基本上是大家的共识。
在四川大合锦调研的时候,四川大合锦总经理梁小坤给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究竟是特肥还是特需营养?
海南诺泽农总经理王占山发现仅凭借大肥服务不了农场主。
譬如,菠萝的死苗率第1年在3-5%,第2年死苗率在7-10%,第3年在15%以上,所有的种植者包括服务者都觉得这是正常的,但是,菠萝的死苗率问题,的确是菠萝种植者的隐性痛点。
王占山表示,产品在解决了种植户的痛点的情况下,价格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像火龙果,由于回报率较高,每亩需要投资6万元,吸引了很多的跨行业的人,思想先进的、有资本的、其他行业的成功者,同时这些人又带来了产业的升级以及产品技术的迭代,对投入品带来了新的思考。像这样的客户,该如何服务?
并且,如果产品在某个作物上有效果,农场主带来的放大效应是很高的。
“像我刚才所说的这些,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卖肥料,菠萝如此,香蕉、芒果、龙眼莫不如是。作物细分了,企业能够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了,可能大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也找不到用(大肥)的地方。客户的痛点是企业最要知道的,产品设计也要解决二批商的利润和种植者的痛点问题。”王占山表示。
优美柯总经理王晓晨认为,从农药(生产、经营)转到肥料,属于降维打击。很少有从肥料转向农药的,但是可以考虑从植物营养方向来考虑病虫害的防治。
而且,种植层次决定了有些产品是不具性价比的。王晓晨表示,从单一到复合菌的结构性改造,生物刺激素一定会清零。王晓晨强调,做特肥有两个发力点:第一点是手术刀式的精准打击;第二点就是解决基本的品类问题。
特肥行业在进步,特肥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升级。
甚至一部分厂商已经明确提出,在特肥发展的今天应该更强调特需营养。强调根、茎、花、叶、果的营养。
特肥脱胎于传统肥料,甚至很多是被传统肥料“挤”出来的。所以,特肥的发展很难独立于传统肥料,至少近期很难。
巨头进场将推动行业的进步
很多人戏称,传统意义上的特肥就是用的特别少的肥,所以特肥企业一般规模不大(5000万销售额已经算很强),有技术优势,活得很好。
总体来说,在我国市场上主要有三类特肥:
第一类,纯粹的外资品牌。大多指来自欧洲等地区的一些传统特种肥料企业,他们有良好的历史积累,进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早,具有各自拳头的特种肥料产品,在各自的领域都能够占据重要的位置。
第二类,欧美一些企业和我国领先企业联合品牌、联合营销的。
第三类,传统的国内有特色的一些民营企业。在某一个细分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市场的发展,具有一个或几个有特点的特肥。
有数据显示,2019年就有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挪威、日本、韩国等在内的几十家特肥企业入驻中国。
深圳农巧施公司总经理贾辉认为,特肥现在分两种,一个是常规化产品,另外一种就是创新型产品。
目前特肥同质化比较严重,进口产品越来越多,对外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就是产品有没有创新性?国内是否有企业在做?如果没有的话产品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优势是什么?
在本次2020(CIS)国际特种肥料发展大会上,笔者见到了很多传统的大肥企业,如新洋丰、云图控股、金正大、川金象、心连心等企业都在发力特肥,当然还有很多准备去做的。这些巨头进场当然会改变特肥市场的格局(如果存在的话)。
当然也有人吐槽大肥企业做不好特肥,因为不仅仅是产品迭代的问题,而是人(经销商)要迭代的问题。大企业受益于目前的经销体系,也将受制于目前的经销体系。还有,第二曲线的起点,一定是比第一曲线的峰值要低,这也可能是很多大企业无法接受的。
刘春雄老师指出,巨头进场意味着有组织能力、规模能力的企业会将特肥行业做大,将成本降低。巨头进场将推动行业进步。原来的特肥企业以技术见长,而巨头则以营销管理见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不重要了,而是规模做大了,将更好地促进技术的发展。巨头进场将推动特肥行业的进步。
刘春雄老师认为,目前特肥行业有些乱,但是乱是火的前奏,是行业发展规律,是特肥发展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农资行业追求特种肥料产品、提升产品优化升级的愿望是强烈的。
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特种肥料产品从功能挖掘到品类细分,企业从起初外企主导到国内品牌的兴起,推广从观摩示范到而今应用技术和服务至上—这些产品、产业和服务的进阶,无不展示着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特种肥料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推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特种肥料在种植业上的全面应用,也推动了种植业的转型升级,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升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