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破圈,成农化企业细分新战场?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于平平 2021/12/20 11:11:29
随着消费升级,以及人们对健康养生认知的加强,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催化下,中医药大放异彩,中药材市场也随之被激活,市场需求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前景可观。中药材人工主栽有300多种,种植规模近9000万亩,超2000亿元的成交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近10%。“种药热”持续升温,席卷全国,强势“破圈”。这个小宗作物行业,这个细分市场里的细分市场、缝隙市场,甚至被戏称为“隐秘的角落”的市场,正迎来自
随着消费升级,以及人们对健康养生认知的加强,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催化下,中医药大放异彩,中药材市场也随之被激活,市场需求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前景可观。

中药材人工主栽有300多种,种植规模近9000万亩,超2000亿元的成交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近10%。
“种药热”持续升温,席卷全国,强势“破圈”。
这个小宗作物行业,这个细分市场里的细分市场、缝隙市场,甚至被戏称为“隐秘的角落”的市场,正迎来自己最好的发展时代。
品类丰富,产销两旺,用肥需求大,用药短缺,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还没有统治者,这个曾经的小众市场正被催生成不容小觑且充满想象力的蓝海,并一举成为当下众多具备技术特色的农化企业竞逐细分市场新的增量入口,有望成为下一个细分流量割据的新战场!

中药材“出圈”

“回归自然”和 “自然疗法”潮流席卷全球的今天,中药材因其天然、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备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青睐。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人们对健康养生认知的加强,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中药材市场需求正呈现飞速增长的态势。
很显然,中药材“出圈”了!
年均复合增长率近10%,中药材市场空间广阔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目前国际市场中70%的天然药用植物来源于中国,中医药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中草药应用日益广泛,销售量也在逐渐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突破1650亿元,预计2021年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将逼近2000亿元大关,2024年将超过2000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近10%,中药材市场规模巨大,前景可观。
根据《2020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状况报告》发布的数据,到2020年底,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为8939万亩。从市场流通统计来看,我国常用的中药材有600多种,主要栽培品种约有300种以上,大规模种植品种约有100种。种植面积小的药材品种几百亩,大的有几十万亩。

图片


参照《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和《中国中药区划》,目前全国道地药材产区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八大产区。
种植中心和药都主要有安徽亳州、河北保定安国、江西樟树、河南禹州、河南辉县、湖北蕲春、辽宁本溪、福建泉州永春、成都荷花池、哈尔滨三棵树。其中,亳州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华药都,也是全国最大的白芍种植基地,更是当前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中药材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00万亩以上。
基于人工干预程度的中药材种植模式有露地栽培、设施栽培、无土栽培、仿野生栽培和半野生栽培、野生抚育。种植方式包括混作、间作、轮作和套作。
9000万亩的种植规模,300种以上的栽种品种,超2000亿元的成交额,无不彰显出中药材这个稍显边缘的小宗作物品类,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农资市场容量。曾经的小众市场已成不容小觑的、高速成长的蓝海。它的快速兴起,给农资行业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和赛道。

图片


全面掀起“涨价潮”,种植大有“钱途”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以及异常天气的催化下,2020年以来,药市行情形势大好,据了解,安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里有2600多种中药材品种,有超过60%的品种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甚至有些药材涨幅超过100%。
其实,中药材这轮涨价潮并非一时咋起,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中药材的价格就进入了上涨的通道。像马钱子价格年涨幅高达228%,泽泻价格年涨幅203%,柏子仁、大风子、紫苏子、郁金这些品种年涨幅都超过150%。此外,随着抗疫一号方、二号方的出现,黄芩、板蓝根、半夏、牛蒡子、连翘等为代表的抗病毒药材,更是异常紧俏,产销两旺。其中,黄芩的根部是抗击新冠疫情“三药三方”里的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导致最近两年黄芩的身价飞速攀升。据悉,2019年黄芩的干货收购价格在12元/公斤左右,2020年身价就翻了一倍,预计今年仍能保持这个价格。其他品种当中当属柴胡的价格涨势最猛,2019年时还在20多元一公斤的柴胡干货价格,今年接近百元大关。

图片


“其实,草根类药材价格近两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像燕窝、虫草、人参一类的稀有名贵中药材价格也迎来了‘牛市’。而若论今年最热门的中药材,一定是白芷,农民种植一亩白芷,从去年毛收入2000元左右,猛涨至今年的8000元左右。高收益之下,也极大地激发了药农扩种白芷为代表的热门药材作物的积极性和信心。”安徽佰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心伟表示,目前药市走出了低迷,进入了活跃期,凡是有利好的品种都会出现一波涨价行情,而本轮中药材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供需不平衡造成的,一方面中药在抗疫中的良好表现使人们对中药更加重视,中药材的需求量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这几年来异常天气的增多又对中药材产量稳定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赵心伟预测,随着后续粮价持续上涨以及新药典实施后种植成本可能增加,中药材价格将会继续上行,中药材价格上涨或将成长期趋势,亳州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今明两年将有一个快速的拉升。而白芷以及板蓝根、半夏、牛蒡子、连翘等这些抗病毒的药材都将成为未来两年种植户眼里的香饽饽和摇钱树。
“种药热”之下面积翻倍增长,异地种植成为趋势
一直以来,中药材产业都被视为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多项鼓励政策的出台,尤其是2017年原农业部等五部委发布的《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政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力度。从地域分布来看,2015年以前把中药作为重点产业的省份仅有10个,到2016年,重点中药种植省份迅速增加,到2018年已实现全国覆盖。
根据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开的数据,2016年和2017年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898.6万亩和3250.5万亩,到2020年底,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为8939万亩。相比2010年前的1000万亩左右,已经翻了数番。
改革开放以前,能够人工栽培的中药材仅有150多种,到2017年12月,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普查的数据,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已有746种。
近几年,中药材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首选的热门农作物之一。也正是因为如此,“种药热”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尤其是这两年,疫情和极端天气的推波助澜,更是将中药材种植推向高潮。

图片


也正是因为大量的扩种,导致面积大增,市场开始趋于饱和,供大于求,所以,从2017年开始,中药材价格开始持续下滑,陷入低迷期,种植面积和种植户数量也相继锐减。直到2020年疫情暴发,再加上极端天气影响,供求不平衡支撑药市回温反弹,价格恢复性上涨,才再次盘活和激发了药农的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开始回升。
其实,中药材种植跟价格高度正相关,价格高了种植面积就增长一些,反之就减少或不种。当然除了价格因素,还有重茬种植导致的病虫害高发,土地流转成本高,也是导致中药材种植面积不稳定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药材圈,异地种植也逐渐成为趋势。这几年亳州不少药农开始向河南、山东周边包地种植白芍、白芷等。而云南文山不少种植户开始选择到红河州、曲靖、昆明周边等区域进行包地种植。另外浙江的贝母、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等都存在跨区域种植的现象。
业内人士表示,中药材不同于其他经济作物,异地种植不可随意。大多数道地药材源自特定产区、具有独特药效,需要在特定地域内生产,才能保证其优良的品质。大量验证表明,一旦改变药材生长环境,药效往往就不行了。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繁殖,并验证其疗效可靠、安全才算引种成功(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
但也有些药材的产地是需要不断转移的。比如地黄又叫“生地”,即必须在新的地方种植才行,种过地黄的地块三十年内都不能再种地黄。所以地黄的产地由河南焦作转移到山西的芮城、临猗、万荣,后又转移到了曲沃、襄汾、洪洞。
三七、人参、丹参、桔梗等多种药材,虽不像地黄那样禁止重茬,但若重茬再种则品质下降非常明显,病虫害也异常增多。在克服三七、人参重茬连作问题上,虽然很多科研部门没少研究,但收效甚微。还有丹参,历史上豫西是丹参的道地产地,后来转移到陕西商州,山东莒县后来居上,但现在也无地可种,向外转移到了山东新泰。
农民种植药材的盲目性导致适宜道地药材种植的产区不去规范种植,非适宜种植区则盲目引种、不断扩种,以致质量难以保证。
所以,专家强调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环境、地质等因素,要与原产地基本一致,否则药效难以保证。切莫盲目异地种植一些对环境要求很严格的药材。
散户种植仍是主流,也不乏年轻人的身影
据赵心伟介绍,当前的中药材种植圈,可以分为两类种植户:一是传统种植户,无论行情好坏,都不会影响种植意志。二是属于“半路杀出程咬金”型的,不懂药材种植,却受中药材种植的巨大利益所驱使,从而抱着暴富的期待进入这个行业。
传统种植户中,散户占据主流,农场式、合作社等中药农业组织模式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为中药材种植需要精细化管理,小户23亩,56亩的居多,种植百亩、千亩的很少,大户3050亩的居多。当然,受这两年药材价格普涨、市场行情好转的影响,也不乏有80后以及90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加入“种药大军”, 有的甚至也做起药材生意,但只是少数,老药农仍是主力军。
散户种植导致产业集中度低,导致市场控制力差,管理相对比较粗放,广大药农为提高药材产量, 滥用农药和化肥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在农户中间推广规范化种植,是今后全国各中药材主产区要解决的大问题。
散户种植下,在中药材种苗端也相对“野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示范企业,在生产流通上属于“三不管”地带,主要都是由中药材经营商“兼职”担当。在采购药材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到当地药农对种子种苗品种的需求后,再通过收购、区域调运等方式来满足药农的需求。这种散乱无序的状态,也亟待规范,以保证药材质量。
图片

功能性特肥商机风口来临!

药材好,药才好。要想卖好,首先种好。中医药振兴的关键在中药,中药振兴的关键在其质量和安全,中药质量的基础则是健康的土壤,只有在健康的土壤上才能种出高产、优质、安全的原药材。所以,中药材产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从产量转向品质是必然的道路。
品质提升倒逼绿色种植
2020版《中国药典》的实施对中药材的品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给传统种植方式带来挑战,这就倒逼中药材要绿色种植、品质种植。
鄂中生态副总经理代中旭表示,这几年伴随着种药热,在亳州等地中药材优势产区病虫害的发生也愈发频繁,尤其是土传病害。长期以来,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以及高强度、连作种植普遍,药材产区的土壤状况已不容乐观,土壤盐碱化、板结,重茬连作障碍,营养元素失衡,化肥农药污染,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生态环境恶化、有害病菌滋生、生物多样性退化等一系列的土壤问题不但使农户的收益受到影响,还影响中药材的安全。这就要求药农在种植端要绿色种植,品质种植,所以科学选择肥料是关键。
大肥仍是主流,功能性特肥渐成新宠
中药材生长发育需要多种营养元素,氮、磷、钾三元素需要量大,用肥量虽不及大田作物,但用肥水平还是要高于大田作物。根茎类的中药材全靠肥料,例如白术整个生产周期需要施肥三次,亩成本在700800元;白芍用肥两次,成本在 400500元。近9000万亩的种植规模下,中药材的肥料市场容量无疑是巨大的。
据赵心伟介绍,目前中药材施肥还是以传统的单质肥和复合肥为主,复合肥多以硫酸钾、硝硫基等高端复合肥为主。但是随着规模化种植进程的推进,新版《中国药典》的实施,绿色种植与品质提升成为主流,农户逐步认识到单一过量施用大化肥的弊端,开始注重土壤调理。微生物菌肥、腐植酸类肥料、有机肥、药肥、中微量元素肥、生物刺激素等一些功能性特肥产品这两年也慢慢在亳州药材区农户中间传播开来,成为新宠。
金正大、史丹利、新洋丰、中化、云天化、红四方、贵州西洋、芭田、拉多美、天脊、司尔特、山东农大、鄂中生态、川金象、迪斯科、湖北三宁、上海永通、四川龙蟒大地、广东嘉美好、德国康朴、美国狮马、波兰阿道姆、澳大利亚埃尔夫、意大利比奥齐姆、荷兰科伯特、西班牙海夫、西班牙艾普、青岛滋百农、青岛海大、山东京青科技、中农绿康等国内外复合肥和特肥企业在全国各中药材主产区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京青的益生元算是为数不多的生物菌肥大单品。
在代中旭看来,相对于普通大田作物,药材种植在用肥上应更为考究。随着这两年药市行情和价格的持续回暖,药农的种植信心也逐步回升,也更注重绿色和品质种植。中药质量的基础是健康的土壤,对以土壤健康为出发点,满足药材作物不同生育期用肥需求,最终实现药材品质和产量双提升的功能性特肥逐步接受并广泛使用,未来的市场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
当前鄂中生态把中医农业作为转型的一个大的方向。主要聚焦亳州市、阜阳市和太和县的白术、薄荷、桔梗、何首乌等,其中白术占主要,主推仟金方微生物复合肥系列,年销在3000吨左右。据代中旭透露,当前在推广中痛点和难点还是农户对功能性肥料价格比较敏感,市场占有率暂时没有传统大肥的市场高。但相信随着农户教育的持续推进和市场培训的持续成熟,功能性特肥在药材区的前景将更广阔。
立体服务方能上量
在药材区推广特肥的广阔前景毋庸置疑,市场也趋于成熟,但肥企要切实上量,并无捷径可言,仍是要把基础工作夯实,特别是配套的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立体开发是关键。
“要想真正在三七为代表的中药材作物上实现特肥上量,必须把田间试验示范的基础工作做扎实、做透,让农户真正看到实效才是王道。” 波兰阿道姆有限公司中国区营销总监杨巍表示。
云南马龙三福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晖也表示,特肥整体在中药材市场潜力还是很大,核心在于研发团队服务都要跟上,要立体开发才能实现上量。
代中旭也坦言,在中药材上快速上量的前提是企业需要有不断完善、能解决实实在在问题的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知名度;高密度的产品试验示范田以及业务员常年精耕细作的工作作风。推广上要系统地推进,接下来23年会继续加大仟金方系列的产品配方完善,胸怀“以中医问诊中国农业,为中国亿万耕地疗伤”的远大理想,加强自身员工对于中药材的专业知识的培养,继续推行试验示范田的种植,用实实在在的效果去赚取老百姓的口碑,用脚踏实地的服务去赢得市场的认可。

专用药剂短缺,抢滩正当时

中药材种类繁多, 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 防治基础较为薄弱, 且处于无序化发展状态。尤其是在登记层面,中药材还存在很大的缺口,“零记录”的药材作物众多,登记市场空间巨大。
所以,对农化企业来说,抢滩正当时。
专用药剂短缺,登记市场空间巨大
农业农村部暂将中药材同蔬菜、茶叶及果树等视为经济作物进行统一管理。建议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的农药, 严禁使用国家禁止的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图片


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信息可知,截至目前, 在中药材种植领域登记的农药种类仅为44种, 且只涉及8种药材的21种病害。枸杞是当前农药登记最多的药材,有146个产品;其次是金银花,登记产品101个;第三是人参,登记产品67个;第四是菊花,登记产品57个;第五是山药,登记产品34个;第六是牡丹,登记产品32个;第七是三七,登记产品22个;第八是铁皮石斛,登记产品20个;第九是白术,登记产品10个;第十是贝母,登记产品9个。
沙棘、苍术、当归登记产品都仅有一个,而白芍、白芷、何首乌等药材都是零登记,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由此可见, 我国目前登记可供使用的农药种类远不能满足无公害中药材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需求。
当然,也应该看到,针对中药材生产中登记农药短缺的问题,这几年农业农村部在持续加快推进中药材等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步伐。积极引导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和农药生产企业开展联合登记试验,开辟农药登记审批绿色通道。
明德立达水稻项目首席技术专家兼中药材研究院院长杨正先表示,中药材用药登记尽管占所有作物用药登记的比例很小,但随着中药材种植越来越追求“品质安全”,国家对小宗作物用药登记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近年来,中药材用药登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在人参、三七、枸杞、山药、菊花、铁皮石斛、金银花、当归、党参、白术、贝母等25个中药材品种上有近百个农药品种进行了登记。
据赵心伟介绍,在亳州实际生产过程中, 常规大宗中药材如果遭遇病虫害侵袭, 在“无药可用”的情况下,当地的经销商和药农只能凭借经验去找产品进行防治,这样不仅容易产生药害,难以保证植株存活, 相反还会导致药材农残及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众所周知,中药材为代表的小宗作物的登记费用高,周期长,很多试验企业由于缺少小宗作物的试验方法,致使试验无法安排,登记的时间比一般产品要延长12年。而即便登记下来,由于种植面积的局限性,销量上也根本无法跟大田作物相比。
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云贵大区经理兼西南(云贵川渝)重点产品项目经理陈明友也表示,中药材作物种类多,病虫害情况复杂,进行中药材作物登记的企业首先要计算投入产出比,合适了才会立项。小宗作物登记的关键在于优惠政策,没有优惠政策,很少有企业去做这件事。当下很少有拿小宗作物做新产品上市登记的,究其原因还是投入产出低,目前多数企业以扩展登记为主。
无疑,中药材的农药登记缺口还很大,背后蕴藏的市场容量亦巨大。那么,中药材的农资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暂时难以有确切数字的估量。但在农药上的市场容量业内人士估算大概会在30亿元以上。
据赵心伟介绍,中药材用药量都不是特别大,但是用药水平却很高。以白芍为例,正常年份一亩地一年用药成本200300元(7遍药),所以,仅亳州的农资市场容量就在1亿元以上。
这几年,随着中药材地位的日益凸显和聚焦细分市场热潮的推进,众多农化企业都入局了这个赛道,谋求上量之路。外企农药品牌有拜耳、先正达、科迪华,国企农药品牌主要有利民化工、海利尔、成都新朝阳、江西禾益化工、河北冠龙、吉林金秋、明德立达、陕西西大华特、四川国光、浙江龙湾化工、杭州宇龙、浙江威尔达、青岛恒丰作物、一帆生物、德强生物、海南正业、河北科绿丰、山东泰诺、山东潍坊奥丰等等。
三七、人参、西洋参、山药、白芍、白芷、白术、铁皮石斛、金银花、泽泻、杭白菊、枸杞、贝母、地黄、牛膝、丹参、连翘、半夏、田七、黄芪、黄芩、板蓝根、牛蒡子、连翘、柴胡等都是企业重点聚焦的药材品类。
其中,明德立达依托自身的产品研发及技术服务优势,2018年即制定了中药材细分市场的战略发展规划,在产品研发、产品登记、技术服务团队组建、基层中药材服务站的标准化建立与运营等方面投入了较大的财力、人力,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研究院”,专注于中药材健康种植管理服务。依托中药材上已登记产品明迪®、明润丰®、明沃®、明赞®、德立卡®及其他微生物制剂、营养产品,力争在未来三年来内,成为该领域“数一数二”的服务品牌。
相信只要登记政策优惠到位,农药企业一定愿意围绕着中药材各品类病虫害解决方案登记一系列产品,实现小市场的高占有率,做小市场中的“大鱼”。

图片


苗后除草剂市场大有可为
在药材的生产过程中,除草占据了很大的位置,不仅麻烦辛苦,而且费工费时,稍不注意就会“草盛药稀”。因此,除草效率的高低及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农的收益和药材生产的成败。特别是当前随着药材生产规模化的崛起,药田除草效果的好坏直接成了压死药农的一根稻草。
中药材的化学除草与其他作物不太相同,如果除草剂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药害,所以除草剂在中药材上要慎用。中药材种类繁多,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土壤耕作和整地水平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所以,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厂商登记专门用于药材的除草剂,多为借用农作物,如蔬菜、果树等的除草剂。因此,药农必须在有实践经验的经销商或农技专家指导下购买除草剂和进行除草作业,以免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后果。
赵心伟表示,现在中药材的苗前封闭除草剂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种前氟乐灵为主,种后苗前以二甲戊灵、乙氧氟草醚、乙草胺为主,都是三元复配主打。苗后阔叶草防治是当前很多厂商亟待攻坚的难点,精喹禾灵、烯草酮是主打。
据悉,不同区域不同中药材品种对除草剂的耐受性不同,所以,除草剂在中药材上的应用,特别是苗后阔叶草防治用药的准则和规律,现在不少农药厂商也存在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因此无法去登记产品。不少企业的技术顾问和业务员对一些药材除草剂用药要点也需要向有经验的经销商请教。是以,在药材区,技术服务是农药厂商的短板,亟待加强。
细菌性病害防治和植调剂是热点
中药材大多虫害较少,病害较多。虫害主要有蚜虫、介壳虫、白粉蝶、红蜘蛛、地老虎、蛴螬。病害以立枯病、根腐病、白绢病、白粉病、枯萎病、霜霉病、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为主,其中细菌性病害发生逐年加剧。
例如三七的根腐病,人参的软腐病为代表的细菌性病害都呈现出逐年加重的态势。所以,当前企业的中药材农药登记热点主要集中在地下根部病害特别是地下和地上喷雾的防治细菌性病害药剂以及植调剂为主。
杀菌剂有效成分主要有噻虫嗪、咯菌腈、嘧菌环胺、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霜脲-锰锌、丙环唑、王铜、异菌脲、醚菌酯、恶霉灵、乙霉-多菌灵、枯草芽孢杆菌;植调剂以赤霉酸、吲哚丁酸、氯化胆碱、丁酰肼为主。
专注细菌性病害防治的西大华特从2010年就开始聚焦云南的三七市场,以噻霉酮为核心的产品,重点防治三七的根腐病和叶斑病,浙江龙湾化工也在三七根腐病防治上投放了龙克均。
西大华特陈明友表示,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细菌性病害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会越来越大。与真菌类药剂相比,目前国内登记用于防治中药材细菌性病害的农药成分受研发、市场上量等因素影响十分有限。从数量看,细菌性病害登记数量实属九牛一毛,产业仍处于小、散、乱的局面,在整个农药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在药物防治层面,合理的混配或复配是未来中药材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的应用趋势。

图片


其实,除却细菌性病害的高热,中药材因为土传病害发生严重,杀菌剂和土壤熏蒸产品都有着广阔的上量空间。例如先正达的阿米西达、美国拜沃的哈茨木霉菌、河北科绿丰的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杀菌剂产品在人参产区有着很大的市场占比。
技术服务是上量的核心要素
中药材市场容量足够大,当下,国内大大小小的农药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关注中药材,都有相关的产品投放,可谓是汹涌异常,但大多停留在培育市场的基础阶段,真正实现上量出圈的还是极少数,成功药剂品牌运营不到10%,过千万元的大品更是凤毛麟角。
据赵心伟介绍,纵观全国药材区,没有哪个地方比亳州的经销商和批发商多,产品早已饱和,竞争激烈,陷入内卷化。在亳州外国品牌没有国产品牌有市场,企业品牌难以在亳州药材区塑造成功,过千万元的农药单品也不存在,力量都分散了。所以在药材区不存在哪家品牌的一家独大,没有所谓的统治者,都是聚焦12个药材作物联合当地有推广经验的经销商慢慢做市场培育。
明德立达杨正先表示,中药材具有品种多、年限长、区域分散、病虫害发生多样化、种植及服务风险大等特点,一般的厂商不愿或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进行服务,这是当前最大的痛点所在。未来唯有那些资源整合力度大、产品研发及技术服务强、能够持续踏实扎根于中药材健康种植管理领域的厂商方能脱颖而出。

图片


对于上量,杨正先直言,厂商既要靠优秀的单品来上量赢得市场,更多要依靠帮助种植户解决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从而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安全健康的标准化管理方案,树立领域内可信赖的优秀服务品牌。
青岛海利尔农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西南大区经理郭建锋表示,中药材市场上量没有捷径可循,好的产品推荐出去,试验示范三会要跟上,找准市场定位,准确切入优势产品,与优质渠道商一起践行精准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是核心出路。
西大华特陈明友也表示,实现上量首先产品要安全、高效、绿色、环保;其次就是企业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及植保知识,而技术服务是上量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企业要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对各种中药材的植保要点掌握到位,能真正帮助药农解决种植中的病虫害难题,助农提质增效增收。
当前,明德立达针对中药材市场的需求与潜力,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市场推进。聚焦于人参、三七、白术、当归、党参、黄连、百合、黄精等中药材品种,对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地下病虫草害防治、农药使用减量增效、中药材品质健康保障等进行一点一品种的攻关,建立及运营好核心中药材种植区域的中药材技术服务站,以点带面形成区域性、核心品种的配套技术服务体系。

图片


和企业一样,经销商群体要想在中药材市场获得更好的销售,也要做好自身的转型升级,由纯粹的卖产品向服务商转型,提高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例如在东北有不少致力于人参土壤系统改良的服务商和品牌,徐怀友的“参博士”植保品牌和高英博的“参之源”品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深度聚焦人参,有各自成熟的技术服务团队和系统成熟的人参植保解决方案,致力于农田种参有机标准农田种参技术服务,全方位助力人参高品质种植。

图片


细分市场大有乾坤,隐秘角落亦暗藏大商机。

在大众健康养生认知持续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助推下,中医药必将长期大放异彩,爆发期已经来临,中药材背后的农资市场挖潜空间也必将无限延展,属于它的风口期也将进入深度整合洗牌期。

未来中药材种植一定是向品质、安全、健康方向发展,过度强调产量已不是根本出路。因此,安全、高效、环保、省工省时、解决药农种植痛点、难点的产品将更具市场张力。当然,专业的植保团队和技术服务以及解决方案必然是洞开和收获这方蓝海市场的核心要素。

(注:封面配图来源人民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