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肥快速发展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近几年中国特肥市场的逐渐壮大,国外特种肥企业纷至沓来的同时,国内企业也迅速崛起。
特肥行业处于百花齐放的黄金发展期,现在基本全国企业都在生产销售特肥,经销商、零售店基本都有好几款特肥产品。
特肥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渠道以及用户对特肥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对好产品、品牌的产品接受度越来越高,生物刺激素、微生物肥料、水溶肥等细分品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那么,特肥快速发展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驱动力一:作物健康生长的新需求
原来我们习惯通过肥料投入带来增产,通过农药稳产。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辛景树表示,“化肥施用提高了农作物单产,发挥了良种增产潜力,有效地弥补了耕地不足,使我国实现了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保障了国家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我们提起农药,一般就会说挽回了多少经济损失。就全世界而言,农药每年挽回农作物总产量30-40%的损失,挽回经济损失3000亿美元。我国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3150万吨/年左右,棉花损失115万吨/年,油料损失150万吨/年,挽回经济损失300亿元/年。
肥料对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化肥对作物增产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上个世纪50年代,谷物产量与肥料使用量之比为40:1,而到2010年只有13:1期间粮食产量增产2.6倍,而化肥用量则增加了11倍。”《农资与市场》传媒总编冯卫东表示。
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说,如果没有收益递减,在一个花盆里就可以种出养活全世界人口的粮食。
农户也面临着药没少打,但是作物越来越容易生病。比如大棚越来越容易死棵,线虫越来越猖獗。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博士副教授、南京轩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宗奇也表示,目前种植户面临着肥多不增产、药多病不少的问题,难以解决。
种植管理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要产量→多施肥→土壤盐渍化、板结化→作物长不好、病害多→打农药→微生物减少→养分转化慢→作物长不好→多施肥。
传统的农资投入品(大化肥、农药)已经不能完全解决作物生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无法完全满足农作物健康生长的需求。
种植户、经销商、企业都在寻求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也更环保高效的农资投入品。
特肥可以说是横空出世,它能够解决一些作物种植管理的常规产品不能解决的痛点问题。比如,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具有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能(抗寒、抗病、抗重茬、抗病毒能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和改善土壤养分等功效。
而作物健康生长的需求,是特肥市场快速发展最强的驱动力。
驱动力二:减量增效和品质农业
《农资与市场》传媒总编冯卫东认为,“未来,职业种植者在追求着两个方向:品质农业和减量增效。”
农资行业正处在转型期,我国近几年已经实现农药、肥料双减。2016年我国化肥使用量5984万吨,较2015年减少38万吨,首次实现零增长。2018年总量5653.4万吨,较2017年减少206万吨,减少3.5%。2019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45.6万吨,比2018年减少了4.76万吨,减少3.17%。
而且未来我国还将继续推进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提升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继续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今年,我国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行农业投入化肥的定额制,购买农药实名制。
这都意味着,在我国农业投入品进入省工省力和提质增效时代。在此背景下,大量元素水溶肥、腐植酸、生物刺激素、微生物菌剂等具备高效、环境友好型的特肥迎来极佳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一是我国粮食、水果、蔬菜等在总产量上已经超过基本保障要求,追求从常规生产到绿色生产的空间更从容。二是新中产崛起,消费者的需求从吃饱到吃好转变。三是我国农户面临增产不提质,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因此,不管是主动跟着市场走,还是被市场逼着走,现在种植户生产高品质、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在此背景之下,农业已经从过去追求产量发展到追求高品质农产品。特肥不仅要解决农业丰收问题,还要解决农产品品质问题。比如说,土壤需要更多有机质、有益微生物,让农产品具有更好的风味等等,这些都是特肥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是品质农业、提质增效、零增长等这些农业绿色发展的新需求,驱动着特肥快速发展,迫使特肥不得不站到前台,不得不开辟新赛道。
特肥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有效解决土壤问题等优势,既可以满足作物和农户需求,又可以解决痛点问题。
依赖这些优势,在作物健康生长的新需求,品质农业和减量增效的强力驱动下,特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特肥现在已经成为了无论是应用层面还是经营层面都不容忽视的“必需品”。很多特肥企业正逐步从一个对特肥知识的普及者以及特肥习惯的培养者转变成收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