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溃疡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柑橘溃疡病是柑橘生产上常见的重要病害,对柑橘生产影响最为严重,尤其是对柑橘叶片、枝梢、果实危害较重,引致溃疡斑,造成落叶、枯梢、落果,造成果实产量下降,大大降低果实商品性(图1),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图1 柑橘溃疡病发病植株田间表现
(1)发病症状
危害枝梢、叶片、萼片后产生木栓化隆起斑,病斑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在感病寄主上病斑大而隆起,在较抗病的寄主上病斑较小,略扁平。
叶片染病(图2、图3)。初在叶背产生浅黄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后略扩大,颜色变成米黄色或暗黄色,后穿透叶片的正反两面同时隆起,背面隆起比正面尤为明显,成为近圆形米黄色病斑,病斑中央呈火山口状开裂,呈海绵状,木栓化,表面粗糙,隆起更明显。后病斑中心凹陷微细轮纹或螺纹状,四周生暗褐色油腻状外圈或黄色至黄绿色的晕环,直径3~5毫米。有时几个病斑相接,形成不规则形大病斑。
图2 柑橘溃疡病叶片正面发病状
图3 柑橘溃疡病叶背发病状
枝梢染病。以夏梢受害为重,其症状与叶片相似,开始产生油渍状小圆点,暗绿色至蜡黄色,后成灰褐色,比叶片上病斑更加突起,直径大小5~6毫米,病斑中心似火山口状开裂,但无黄色晕圈,严重时叶片脱落,枝梢干枯。果实染病(图4)。病斑更大,直径4~5毫米,大的约12毫米,表面木栓化程度更高,病斑中心似火山口开裂更大。未成熟的青果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果实成熟后则消失。病斑只限于果皮上,发生严重时会引起早期落果。
图4 柑橘溃疡病果
上述症状与疮痂病易混淆,要注意区别。
(2)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病菌在叶、枝梢及果实的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和枝叶相互接触后短距离传播,经寄主的气孔、皮孔和伤口侵入,远距离传播则主要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
该菌从伤口侵入比自然孔口侵入容易,8—10月台风、暴雨多,不仅造成寄主伤口多,而且利于病菌侵入、病害传播,每年台风、暴雨后常有一个发病高峰期,病菌传播受到寄主品种抗病性、寄主生育阶段,影响寄主生长的农业技术、气候条件以及潜叶蛾危害和大风刮伤等伤口因素影响。气温25~30℃时,降雨量与病害发生呈正相关,发病较严重。感病的寄主只有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易受侵染,雨水是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病菌侵入需要组织表面有20分钟以上的水膜,降水多的年份和季节发生重。
不同柑橘对本病抗性有很大差异,以甜橙类感病最为严重,其次是酸橙、柚、枳,宽皮柑橘类感病较轻,金柑抗病。偏施氮肥、抽梢不一致,有利发病,潜叶蛾、恶性食叶害虫、凤蝶等幼虫及台风不仅是病害的传播媒介,而且其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加重病害的发生。该病一年有3个发生高峰期。春梢发病高峰在5月上中旬,夏梢发病高峰在6月中下旬,秋梢发病在9月下旬至10月初,以6—7月夏梢和晚夏梢受害最重。
(3)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1)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苗圃应设在无病区或远离柑橘园2~3千米,隔离条件好的地方。育苗期间发现有病株应及时挖出烧毁。
2)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控制橘园浇水,保证夏、秋梢抽发整齐。
3)剪除病枝叶,连同枯枝、落叶、落果烧毁,并结合其他病虫一起防治。
4)控制新梢生长。通过施肥和抹芽等措施控制夏、秋梢生长,防止徒长,保持梢期一致。
5)减少果实和叶片损伤,及时防治潜叶蛾等害虫,减少病菌侵入伤口。
(2)农药防治。苗木、接穗消毒,可用72%(质量分数,后同)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加1%酒精浸30~60分钟,或用0.3%硫酸亚铁浸泡10分钟。
冬季清园时或是春季萌芽前,用45%晶体石硫合剂50~70倍液喷雾。
药剂保护以保梢为主,各级新梢萌芽后20~30天,梢长1.5~3毫米,叶片刚转绿期各喷药1次,成年树以保果为主,保梢为辅,重点是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10天防治1次,连防3~4次。
台风过后还应该及时喷药保护幼果和嫩梢。可选用15%络氨铜水剂600~800倍液,或20%噻菌铜胶悬剂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松脂酸铜乳油800~10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6%氧化亚铜悬浮剂5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470~750倍液、20%乙酸铜水分散粒剂800~1200倍液、70%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3%金核霉素水剂3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4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文章作者孔志强,陈胜文,何永梅,来源果农之友杂志,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