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如何逃离行业“内卷”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赵丹 2023/4/22 10:20:35
笔者今年出差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年中小企业会更不好干,未来三年会是一道坎儿。没被新冠打败,被行业自身打败了。 能轻易赚到的钱没有了,原材料成本逐年上涨,居高不下;销售难度高,业绩增加慢;有产品没品牌,要么用利润换增长,要么要利润没销量。 没有成本优势、没有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会越来越难过。他们将陷于两难局面:价格没优势,产品没优势! 为什么会这样? 虽然化

笔者今年出差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年中小企业会更不好干,未来三年会是一道坎儿。没被新冠打败,被行业自身打败了。

 

能轻易赚到的钱没有了,原材料成本逐年上涨,居高不下;销售难度高,业绩增加慢;有产品没品牌,要么用利润换增长,要么要利润没销量。

 

没有成本优势、没有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会越来越难过。他们将陷于两难局面:价格没优势,产品没优势!

 

为什么会这样?

 

虽然化肥农药一直减量,但是行业市场规模不见小呀,怎么就至于此呢?说好的“活得最滋润的十大行业之一”呢?说好的“行业景气度一再提高”呢?

 

说实在的,整体从来不代表个体,行业整体吨位的下降并不代表个体的下降,整体市场规模的增加也不代表个体销量的增加。

 

“农业强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政策导向,给肥料行业打了强心剂的同时,也意味着行业竞争的白热化。

 

虹吸效应明显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一方面,大的生产企业的产业链优势越来越明显。

 

对复合肥企业而言,拥有磷矿资源的复合肥企业的成长逻辑已经改变。原来以复合肥为主业的企业,如新洋丰、云图控股、深圳芭田、湖北鄂中等企业都已经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企业的第二曲线。从磷复肥产业升级成磷复肥、新能源双主业,扩宽盈利空间。

 

他们在“商业生态”里自然处于有利位置。

 

有企业私下跟笔者说,如果这些企业将利润的重点放在新能源上,复合肥只维持微利状态(高品位磷用于新能源,低品位磷用于复合肥)的话,凭借成本优势就会干翻一大批中小企业,复合肥行业很快就会像原来的氮肥行业一样,快速就能提高行业集中度。

 

这也验证了另一个企业说的,价格是硬道理,大品牌同样的产品一吨能便宜5元,就不需要推广了。

 

不用担心企业供不上货,前几年大的复合肥企业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全国布局,更贴近市场,销售半径不断缩短,从企业仓库到经销商那里朝发夕至完全没有问题。

 

另一方面,大的销售企业也在增大自身优势。

 

部分大的销售企业都开始在布局全国。像辉隆股份、天禾股份、浙农股份都几乎覆盖了全国:辉隆覆盖32个省/区,有70多个配送中心;天禾股份覆盖了16个省/区,100多个配送中心;浙农覆盖了10多个省/区,有39个配送中心,95个直营店。

 

还有不少具有品牌优势的贸易型企业已经开始自建工厂。品牌企业本身自带流量,自己做生产,除增加自主性、更适合品质种植之外,利润增加也是重要的砝码。

 

再者,就是一些大企业的社会化服务布局。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做订单农业或者托管服务。这些合作大都是整村推进,整个服务链条形成闭环,就区隔了其他竞品。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大企业在品牌、政策、资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它们更大了,挤压的肯定是其他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

 

新增注册企业持续增加

 

即便是谈论的时候大家都在焦虑未来,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近两年化肥、农药行业新增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居然在上升。


16-1.jpg

 

很多经营企业都会有这种感觉:卖农资的人更多了!有返乡创业人员,有包地、种植人员,有企业业务人员,有行业淘金人员……有些有特色作物种植的区域更是一个县都能有上千家农资经营企业。

 

虽然进入者众,依然有利可图,这是底层逻辑。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我国有化肥相关注册企业257.4万家,其中含13.38万家化肥加工、生产类企业,132.1万家化肥销售企业。从区域分布来看,化肥相关注册企业中山东、河南、河北、云南、广西、安徽占据前6位。

 

农药相关注册企业159.3万家,其中,农药生产、加工企业85680家,农药销售企业72.1万家。其中山东、四川、河南、江苏、云南、安徽、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分列前十。

 

有人说,农资行业就像围城,城内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来。

 

而现实情况是,城内的人很少出去,城外的人一直在进来。大家还是整体看好这个行业的。


销售型企业增加最多,有外来者注册的,有企业增注的,有相关行业为增加化肥销售业务注册的……特别是智慧农业赛道,也吸引了一些外行业的大佬来布局,目前可能不起眼,但是以后未必不是强有力的对手。

 

差异化竞争逃离内卷

 

产业越来越兴旺,是好事。但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突破增长瓶颈,实现企业复苏,一定要从价值和成本出发,打造差异化竞争策略。

 

否则,中小企业凭什么能在市场中制胜?

 

就像一个企业说的,未来,没有差异化的中小企业最好的结果是被收购,要么就消失。

 

有人问,有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往任何地方?肯定没有,但是你若是拥有符合政策的关键性技术,无论你开始走的路多么狭窄,都将通往罗马。

 

“科学家时代”来临

 

行业在发展,影响行业的要素也在变化。

 

很多经济学家发现,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曾提出的生产三要素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个要素协同创造的),需要再加上技术才丰满。

 

技术对产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产学研合作有力带动了专利产业化水平提升。


16-2.jpg

 

如今,在农化赛道上,似乎也正迎来“科学家时代”。在很多企业创新的背后,都有科学家的身影。

 

成都特普生物,其负责人是国外知名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目前团队基本上形成了掌握国际前沿农业生物技术的、以留学人员为骨干的团队。

 

其实这样的身份并不鲜见,有的企业负责人即便不是科学家,其主创团队也有科学家的身影。以前或许专业出身的企业负责人凤毛麟角,而近几年注册的创新型企业、生物制剂企业,企业负责人基本上鲜有非专业出身的。

 

从企查查的数据来看,农药、肥料新增注册企业里面,除了产品的销售之外,生产型的企业多是从事生物农药、肥料技术研发的。

 

一个注册一年多的生物肥料企业的负责人告诉笔者,他们产品的主创是科学家,一开始是做绿藻研究的。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这个成品用于农业效果非常好,环境友好,且具有成本优势。原料来源不受环境的限制,工艺及原料来源都非常稳定,不含激素,容易被作物吸收。他们判断产品将很有优势,于是,就注册了企业。

 

还有一些企业,即便是自身没有技术优势,但是会嫁接资源,能壮大自己的研发力量,也一样可行。

 

这些新的科技型企业,优势明显—有独特技术,有产品。即便是品牌前期稍弱些,但是也能弥补,他们独有的技术及产品就是企业可以安身立命的本钱。


16-3.jpg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涌现

 

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

 

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简单来说,就是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继安阳全丰、成都新朝阳、陕西麦克罗、武汉科诺、上海生农、惠州银农、江西新瑞丰等一些代表性企业先后上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之后,去年又有16家农药企业荣登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越来越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涌现,说明我们行业的创新能力是在增强的。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剂型的创新还是创新化合物的研发,无论是绿色合成工艺还是应用技术的开发,行业都在彰显着非凡的实力和创新激情。

 

新朝阳致力于植物源农业投入品的研发和推广,安阳全丰致力于无人机的研发生产,新瑞丰是全国赤霉酸标准品提供者,惠州银农是为跨国公司提供研发技术支持的首家农药制剂企业,走在中国农药制剂行业创新方向前列,绿色化学创新推动精细化工生产迈上新台阶的兰升生物……

 

尽管农化行业在全国9000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占比并不算高,但是也可以看出,行业的专精度在显著提高,硬实力明显提升。

 

行业里也在涌现一些隐形冠军,大家都熟知的,全国腐植酸肥料行业单项冠军农大肥业,福华通达草甘膦原药是单项冠军产品,瓮福集团湿法净化磷酸产品也是制造业单项冠军……


很多科技型企业也在承担“十四五”规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等,用自己的技术为行业张目,为农业造福。

 

……

 

正是企业不断实现技术的突破、产业的升级,从而使行业开发出、涌现出更多的高精尖技术和产品集群,也正是这样的行业风向,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涌现,以行业形成更浓厚的创新之风。

 

与其相似,不如不同。为了追求差异化,让科技影响行业,以自然科学方法去认知作物,去服务作物,企业都在拼科技实力。有企业凭借自身科研实力努力进发,有企业嫁接科研机构的成果努力追赶。

 

未来三年,中小企业会消失多少?这个没人敢断言。只不过,如果企业既提供不了低成本,也提供不了价值,找不到企业“利润区”,实现不了差异化竞争,肯定就无法逃离行业“内卷”,无法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