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减损,就是增产增收

作者:影子 影子 2021/7/16 9:51:03
风吹麦浪,一片金黄,每到收麦子时节,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只是,今天的麦收场景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在金黄色的麦田中,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忙碌,机声隆隆,麦子已经脱粒归仓。 不过,留在记忆中的割麦子、捡麦穗的场景依旧清晰。而且越是记忆清晰,越不会想要回到过去。 当然

风吹麦浪,一片金黄,每到收麦子时节,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只是,今天的麦收场景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在金黄色的麦田中,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忙碌,机声隆隆,麦子已经脱粒归仓。

 

不过,留在记忆中的割麦子、捡麦穗的场景依旧清晰。而且越是记忆清晰,越不会想要回到过去。

 

当然,我们也回不去了,因为没有农民再愿意回到那“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干就是大半天”的苦日子,机收已经成为粮食收获的主要方式。

 

有人可能会疑惑,机收之后没有了人工捡拾,会不会有麦穗掉落在田间,造成浪费?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有关调查显示,小麦平均收获损失率为4.7%,收获损失是小麦粮食最大的损耗。

 

当然,人工收割的损耗率也没有多低。人工收获,要经过割、捆、运输、脱粒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发生掉麦粒的损失,综合损失率达10%。麦穗/稻穗如果拣捡拾不及时的话,赶上一场雨,麦穗/稻穗就会发芽,最后只能丢弃在地里,造成更大的浪费。

 

机械收割,多道工序一次完成,损失率可能低于人工收获。

 

在耕地资源有限、增加播种面积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降低损耗就是增加粮食产量。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今年,我们千方百计增加了300多万亩冬小麦,按照平均亩产383公斤计算,增产约23亿斤。但是如果我们能把小麦机收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挽回粮食25亿斤以上。减少损耗,就等于是增产增收啊!

 

所以,从今年开始,要努力在机收减损上挖潜力、做文章,持续提升农机技术管理水平,减少损耗,促进增产增收。

 

想要减少损耗,首先要弄明白造成机收损耗的原因有哪些。

 

农业农村部对粮食作物机收环节损耗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机收损耗与机具性能和作业质量密切相关。虽然我国在用粮食收获机械总体性能不差,但可靠性方面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如果维修保养不及时,损失率会相应增加。此外,还有收获时机不恰当、机手操作不规范、作业条件不适宜等因素影响,导致实际操作中的损失率偏高。

 

在其他粮食作物上,收获环节的粮食损失更为突出,不要说颗粒归仓,有的机收损失率甚至达到了10%。这说明,在机收减损上,我国仍然具有进步的空间,而且减损潜力还比较大。


不仅仅只是在机械收获环节,在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中,从收割到仓储,从加工到消费,每个环节都存在粮食损耗。运输时的抛洒遗漏、晾晒时恶劣天气带来的霉变风险、不科学的储粮方式、过度化的加工等都会造成损失。

 

这就需要从小麦(粮食作物)的整个产业链出发,各环节协同发力减少“丢粮率”,做到颗粒归仓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