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盘点 || 肥料品牌加速“分化”,产品推新加速功能化!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王颖 2021/12/30 9:17:24
2021年注定成为肥料行业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限电限产、原材料涨价、新冠疫情冲击的肥料企业,又受到极端天气、农产品低价的影响,可以说得上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了。原料上涨、冬储不畅、库存高企,部分企业不得不提前减负荷或停车。据协会相关数据统计,自今年3月份以来,复合肥企业开工率均低于往年同期。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肥料行业的2021年,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生态结构:头部品牌在资本和资源的加持下,以规模

2021年注定成为肥料行业不平凡的一年。

经历了限电限产、原材料涨价、新冠疫情冲击的肥料企业,又受到极端天气、农产品低价的影响,可以说得上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了。

原料上涨、冬储不畅、库存高企,部分企业不得不提前减负荷或停车。据协会相关数据统计,自今年3月份以来,复合肥企业开工率均低于往年同期。

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肥料行业的2021年,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生态结构:头部品牌在资本和资源的加持下,以规模和成本优势持续扩张;规模不占优势的品牌从未停止对品牌差异化的“改造”,通过差异化产品和市场的“精耕细作”,另辟蹊径突出重围。

1.行业景气度回升

2021年,肥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带动磷复肥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这种景气度的回升,反映在企业层面,就是业绩的全线飘红。

据统计,化肥板块24家上市企业中,除金正大出现亏损(亏损额并不大),其余23家全部盈利,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增长的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0%,净利润增速翻番的企业超过一半。

其中,湖北宜化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4.75亿元,同比增长58.26%;净利润14.87亿元,同比增长589倍;云天化实现归母净利润28.4亿元,同比增长25倍;亚钾国际、华昌化工、藏格控股、柳化股份等企业归母净利润增速均超过15倍。

对于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大多数公司均提及,系钾肥、磷肥、氮肥、复合肥等主营产品销售价格上涨所致。

以净利润增长56倍的华昌化工来说,2018年净利润才跨过亿元门槛,2019年净利润突破2亿元;2020年,遭遇疫情冲击及产品价格下降,华昌化工净利润下跌至1.8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已达到14.39亿元,同比增长56倍。2021年既没有产品创新,也没有扩大产能,主要靠产品涨价带动业绩的上涨,几乎是“躺着赚钱”。

去年前三季度还在亏损的湖北宜化,今年受益磷化工行业的高景气度,主导产品聚氯乙烯、磷酸二铵、尿素市场价格企稳后大幅上涨,带动公司经营业绩再度爆发,实现净赚15亿元,创下了公司近20年以来最好的业绩水平。

除了这些上市企业外,大部分非上市企业也表现出了销量和利润的双提升,不少企业更是实现了30%以上的业绩增长。

通过对多家肥料企业的业绩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肥料涨价带来的是肥料企业的整体“狂欢”。产品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整个肥料行业的业绩增长,其中又以资源型企业受益最为明显。 

2.行情波动导致经营分化

2021年的肥料行业,除了景气度回升外,也呈现出了剧烈的波动和极致的分化特征。

就拿行业“晴雨表”尿素价格来说,尿素价格在2021年开启了“过山车”式的涨跌模式:从年初的1820元/吨涨到了最高时的3200元/吨,后又下降到2200元/吨,在最后两个月里价格一直在涨涨跌跌中徘徊。

在这样的行情下,湖北宜化、四川美丰、泸天化等尿素龙头企业凭借尿素涨价,赚得是盆满钵满;也有尿素企业,因为煤炭价格过高,导致每生产一吨尿素,就要亏损500-900元,不得不停产、减产以止损。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磷肥、复合肥市场,肥料行业的2021年,表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一方面是氮磷钾原料价格的暴涨,资源型企业都赚钱了;另一方面是复合肥的双面承压,没有资源的中小型企业可能在氮磷钾肥料短缺时买不到原材料,只能减量生产或者停车,业绩表现一般;而那些大的复合肥企业,尤其是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在这个过程里会非常受益,不仅原材料有很好的盈利,复合肥也会成为单质肥的变现途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除了原料价格外,环保限产和能耗双控也是对肥料企业影响最大的因素。2021年的“限电限产”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几年,能耗和环保将会成为肥料企业的重要考核指标,成本上升成为不争的事实,资源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靠拢,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行业经营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3.头部品牌继续保持扩张态势

虽然原料涨价带动了行业的景气度,但农产品的价格涨势并没有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而上涨,老百姓接受不了高价肥料,复合肥价格倒挂,行业的整体发展还是比较难的。

2021年,虽然复合肥行业总体比较困难,但是头部企业从未停止扩张的步伐。

6月30日,史丹利控股黎河肥业。10月26日,史丹利披露,拟投资6.45亿元,在黎河肥业建设年产100万吨绿色高效复合肥项目,其中包括90万吨高端复合肥及配套项目、6万吨/年新型高端水溶肥项目、4万吨/年绿色高效叶面肥项目。这凸显了史丹利加快布局磷矿—磷肥—复合肥产业链的速度,及其抢占华北、东北市场的决心和力度。

今年8月,新洋丰在甘肃省金昌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并投资建设“年产60万吨新型作物专用肥项目”,这意味着新洋丰在国内的第11个生产基地——甘肃金昌基地即将正式投建。此次布局将对新型作物专用肥西北市场开发应用起到积极作用,也大幅提高了新洋丰新型作物专用肥在西北市场的运输半径。

11月15日,心连心宣布,拟投资人民币约2亿元,甘肃省金昌市布局一个复合肥新基地,规划建设复合肥等达到51万吨的肥料加工能力生产线,以及配套的生产及居住设施。这将有利于优化心连心复合肥业务全国布局,抢占复合肥西北市场,发挥资源区位优势与战略协同效应。

11月26日,芭田股份与广东翁源经济开发区签署芭田新型肥料项目招商引资投资合同书,公司拟投资5亿元以上,在翁源经济开发区官渡片区选址投资开发建设芭田新型肥料项目,并于项目建成后从事相关经营活动。新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助于提高产业整体水平的战略高度,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塑造更强核心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2021年,有无资源的肥料企业的经营分化在加速,越是有资源的企业,产业链一体化格局越是完善的企业,越有发展前途。在这种环境下,头部企业的市场边界正在不断扩大,产能扩张的计划也从未停止,都在想方设法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

4.特色品牌的差异化生存

与上市企业马不停蹄跑马圈地相比,更多企业一直在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打造“特色品牌”。

在这点上,根力多的发展不可复制,它在品牌占位方面的成功鼓励了一大批企业坚持自己的定位,走出属于自身的差异化路线。在规模上,根力多已实现百万吨产能,越来越向前几名靠拢,“星星工厂万家店”模式实施后,将会释放出比肩巨头的产能。

最近几年,六国化工走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无论是作物专用肥还是全程营养套餐,通过把产品和作物深度捆绑,以差异化的产品吸引特定群体,率先在马铃薯市场打开局面,再扩展到其他作物。

此外,还有敢于和进口肥叫板的湖北三宁,提到三宁,很多人都会想到其发起的“全国万亩三宁金肽能硝基复合肥对比示范田”活动。金钛能硝基肥的兴起,吹响了国产复合肥的进攻号角,也提升了三宁在国内市场的识别度和认知度。

作为2021年的“行业网红”,西洋针状肥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热潮,“30S速溶”这一定位精准且直击某一部分用户痛点,创造了肥料品牌差异化生存的另类范本。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也有一些企业和品牌在药肥、海藻肥、腐植酸肥、生物刺激素等细分赛道,找准自己的定位,也有一些引入到国内的进口特肥产品,靠着特色产品和精准定位,逐渐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

在头部企业之外,中小型肥企逐渐呈现出分化趋势,“小而美”、中等规模的特色品牌逐渐浮出水面,在此过程中,离不开企业对作物的聚焦和对产品的研发推新。

5.“内卷”加速,回归产品也许是突围路径之一

在农产品价格涨不起来、农资价格又飞涨的今年,不少企业希望用新品来提升产品价值,降低肥料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今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聚焦作物品类,聚焦特定功能,推出一些差异化的、有针对性配方的产品。

泸天化九禾推出了神农术、御黄奇两款含菌复合肥;四川美丰推出了共结晶低盐肥美丰美雅,同时和张福锁院士团队合作,推出了新品柑橘专用肥、茶叶专用肥等作物专用肥。2022年还将继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继续推出李子专用肥、蔬菜专用肥等更多作物专用肥产品。

金正大全面布局新特肥产品,并推出了50多个新特肥品类。通过一年的努力,金正大新特肥布局首战告捷。2021年金正大核心品牌销售额增长12.7%,液体肥、叶面肥、水溶肥、土壤调理剂、生物刺激素等销售突破8亿元,其中战略新品生物刺激素类同比增长率达80%,叶面肥更是同比大增200%。

云图控股将增效肥料列入企业发展战略,加速增效肥市场布局。围绕这一战略,云图控股在全线品牌推动增效创新,由单纯添加物为主的复合肥1.0时代进入关注作物功能增效的2.0时代!

2021年,肥料价格上涨引起的“蝴蝶效应”波及了整个产业链,产品定价权回归上游加速,行业竞争加速向产品回归。

只是相较于之前的产品创新,今年的企业推新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反而趋于理性,更多地回归产品和技术本身,回归产品和作物的结合点,通过提升肥料的功能性和产品力来解决作物问题,依靠差异化来带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