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营销可否像“酱香拿铁”一样出圈?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魏婉新 2023/11/1 14:42:36
2023年最成功的营销案例(之一)出现了:瑞幸与茅台的联名产品酱香拿铁在互联网上成功出圈。 “80岁的第一口咖啡,18岁的第一口茅台” “清醒了肉体,沉醉了灵魂” “来杯酱香拿铁,去咖啡去牛奶” …… 这些热梗迅速在网络上传播,酱香拿铁带来的“酱香xx”句式更是成为一句流行词,引得无数个人和企业模仿。 在看热闹的同时,农资从业者也应该思考

2023年最成功的营销案例(之一)出现了:瑞幸与茅台的联名产品酱香拿铁在互联网上成功出圈。

 

“80岁的第一口咖啡,18岁的第一口茅台”

 

“清醒了肉体,沉醉了灵魂”

 

“来杯酱香拿铁,去咖啡去牛奶”

 

……

 

这些热梗迅速在网络上传播,酱香拿铁带来的“酱香xx”句式更是成为一句流行词,引得无数个人和企业模仿。

 

在看热闹的同时,农资从业者也应该思考,这次营销活动能够给农资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无法复制的酱香拿铁?

 

官方数据显示,酱香拿铁首日销售额突破1亿元,更带动瑞幸股价大涨超30亿元人民币。

仅凭借一款产品、一次营销活动,就能带来数亿元的直接收益,它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在酱香拿铁出圈之前,奈雪的茶与泸州老窖也曾推出联名产品,却没有在市场上掀起任何波澜。同样是饮料+白酒的组合,为什么只有瑞幸和茅台能成功?

 

不少人认为,稀缺性是本次营销成功的最大卖点。

 

物以稀为贵,茅台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是高端奢侈品的代名词,能搭上茅台这艘“大船”,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更别提合作的对象还是咖啡圈的“顶流”瑞幸。两个领域的头部品牌合作,成功当然是可以预料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酱香拿铁的成功难以复制,因为茅台只有一个,瑞幸也只有一个。

 

但深度拆解本次营销活动的内核之后,会发现稀缺性并不是成功的根本原因,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才是。而且无论这些因素多么难以复制,其中的底层逻辑依然能够带给农资人许多营销启示。

 

产品力,一切营销行为的基石

 

瑞幸咖啡和贵州茅台,是来自两个行业的头部品牌,也是能够沉下心来打磨产品、凭借品质出圈的品牌。茅台不必多说,作为中国白酒的代表品牌早已享誉国际。瑞幸作为中国连锁咖啡的第一个万店品牌,最早也是凭借“生椰拿铁”等爆品打开市场。

 

其实以双方的影响力,哪怕只是在瑞幸的纸袋子上印一个茅台的商标,就会有不少人买单。但双方都没有选择走这个捷径,而是一起对产品进行了细致的打磨。

 

茅台集团董事长丁雄军向媒体介绍时提到,酱香拿铁历经了专业团队的上百次调试,才得以实现茅台酱香与咖啡的完美融合。选择将茅台酒制作成厚奶,而不是直接将白酒加入咖啡中,也是出于对产品风味和存储的考虑。瑞幸方面则表示,酱香拿铁是一款战略级长线单品,将进行长期售卖。

 

二者本身拥有的产品研发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营销能力,都是这个市场上最为稀缺的能力,也是能够不断推出爆品的根本原因。

 

农资行业的逻辑同样,不管营销行为多么别出心裁、合作的对象多么大咖,最终的基石还是产品力。

 

产品力,可以指厂商的产品品质,这是一切营销行为的基石。所有测产会、观摩会,都是在产品有效果的基础上才能成功。

 

产品力,一方面也是渠道的服务和推广能力。化肥农药是实质性产品,渠道提供的服务和推广动作是无形的产品。好的推广和服务模式能起到的作用,丝毫不亚于优质产品。

 

产品力还有一个更高的维度——组合。真正难得的是组合,最有价值的也是组合。

 

瑞幸与茅台联名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双方把各自的产品力、渠道力叠加,造就了一个新产品,达到了1+1>2的效果。这样的案例在农资行业也很常见:云南有经销商为了杜绝窜货,与厂家协商设计了全新包装,专供渠道售卖,极大缓解了窜货危害;某化肥企业为打开陕西市场,与当地的优势种植基地合作,强强合作取得了可观的测产结果;广西某零售店打算服务新的作物,选择引进在该作物上的口碑产品售卖……

 

单独一个好产品、好渠道能起到的效果有限,但如果将产品与渠道、推广相结合,用在合适的作物上,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战略要走在策略之前

 

很多人都认为,与茅台联名,是瑞幸“高攀”了,但殊不知,“下沉”才是茅台真正想做的事情。

 

受限于价格,茅台的知名度虽高,但形象单一,消费群体封闭化。近年来,品牌形象转型成为茅台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这个战略下,茅台一改以往“闷声发财”的做法,动作不断。从茅台冰激凌到酱香拿铁,再到最近与德芙联名推出的酒心巧克力,每次动作都能获得不小的热度。甚至有人戏称:“茅台快把自己玩成料酒了。”

 

无论外界评价是褒是贬,茅台的这一系列动作都没有偏离其营销的底层战略逻辑,即改变固有的形象认知,贴合年轻群体。至于具体的合作对象和商品创新,都是战略基础上的具体策略。

 

目前农资行业的许多企业在做营销时,往往都与茅台的理念背道而驰,存在战略目标不清晰或是目标过于“宏大”的问题:希望营销活动既要有社会效益,又可以直接达成销售,最好还能在业内广为传播。但现实是,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大多会导致顾此失彼,哪个方面都做不好。反观那些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营销动作或口号,无一不是抓住了一个目标或关键词。譬如住商肥料桉树肥的“三两抵一斤”,强调产品的高效省力;三宁喊出“取代进口”的口号,直指进口肥料的市场份额;金正大的“一拌三喷”理念,正对应了国家提出的小麦“一喷三防”……

 

所以无论是整个企业的营销方向,还是某个区域、某种产品的营销动作,一定要把战略放在策略之前,搞清楚自己营销的目的是什么,是做产品还是推技术?是面向渠道还是面向农民?这个战略越清晰、越简单,就越便于执行,也就越容易“破圈”。

 

无流量,不营销

 

回想一下,你是从哪里知道酱香拿铁的?恐怕只有一小部分人是从线下广告、官方账号等“正式”渠道了解,绝大部分人对这款产品的认知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梗”,就如文章开头的那几句话。

 

当下,线上信息传播有一个重要特征——无梗不传播。酱香拿铁的大出圈,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层出不穷、惹得人会心一笑的俏皮话,它们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使这次营销从一个单纯的商业行为,变成了一种社会话题,撬动了巨大的流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流量就意味着关注度,是所有营销活动都梦寐以求的东西。但农资行业在互联网上似乎天生“水土不服”,即使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起线上营销,但仍然被困在原有的传播范围内,出圈爆款少之又少。

 

想要打造爆款,或许可以学学茅台的“造梗”思维,将当下社会热点与自身品牌或产品的价值相结合,创造出简短、娱乐性强又能够吸引受众自发传播的内容,以实现“破圈”。

 

除了自己造流量,“蹭”流量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大主播李佳琦的一句话,让克价贵过黄金的花西子成了网友们恶搞的对象,也让蜂花、白象、白猫等国货跟在后面狠狠出了一波风头。国货崛起这股东风,快消品能借,农资企业自然也可以,拼的就是面对社会热点时的反应速度和开放的营销思维。


1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