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帮现象的崛起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赵丹 于平平 2022/9/4 9:25:15
在云南,活跃着大量的外来资本,以及外来者组团的种植户联盟。 有人称之为商帮。商帮这个名词,应该就是同一区域(籍贯相同、口音相同)的商人的组合。譬如,河南周口有很多人在元谋种植黄瓜;元谋的红提大多是浙江人种植的;福建人多在弥勒种植芒果;而文山百香果规模基地也多为广西人所建;山东在云南从事种植的不少于2万人…… 他们相互帮扶,凭借管理水平和种植能力,在当地种植产业立足,积攒大量财富

8-1.png


在云南,活跃着大量的外来资本,以及外来者组团的种植户联盟。

 

有人称之为商帮。商帮这个名词,应该就是同一区域(籍贯相同、口音相同)的商人的组合。


譬如,河南周口有很多人在元谋种植黄瓜;元谋的红提大多是浙江人种植的;福建人多在弥勒种植芒果;而文山百香果规模基地也多为广西人所建;山东在云南从事种植的不少于2万人……

 

他们相互帮扶,凭借管理水平和种植能力,在当地种植产业立足,积攒大量财富和经验,在某个产业中快速崛起。


我们以黄瓜商帮为例谈一谈商帮现象的崛起。

 

资本涌入,水大鱼大

 

资本都是敏感的,哪里有发展,钱就会往哪个方向流动。所谓大水大鱼即是如此。市场环境的“水”好,就会有资本的大鱼出现。

 

为什么要来元谋投资种黄瓜?

 

由于元谋是天然的温室,种冬季蔬菜相比其他地方投入小,用简易棚(多竹棚+水泥柱)即可。在元谋种植冬季黄瓜投入相对少,阳光、气候、温度都很适宜,而且黄瓜品相好、口感好,肉厚瓤小,售价高,收益好。

 

现在已经无法考究第一个前来种植黄瓜的人是误打误撞还是目的明确,以及他的种植过程是一帆风顺还是充斥着各种艰辛,我们只能通过后来者的描述去感受那史诗般的故事。

 

但毫无疑问的是,大水与大鱼之间的适应,鱼与鱼之间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

 

肯定有不少投资者砸钱进场,肯定也不只周口人来种植。大鱼的出现,造成了大水的激荡,并在鱼群之间形成了新的竞合格局和行业洗牌。大浪淘金,留下了周口的投资者。

 

一个八零后种植者说,他是2012年来的,当时问他哥在元谋种黄瓜到底能不能赚钱,他哥说还行,他就义无反顾地来了。当时产业链各个环节还不健全,大多活儿要自己干,半年中他无数次地想回老家,因为太累了。压力、饮食习惯,使这个160斤的汉子很快暴瘦到了118斤。但是,钱都投进去了,必须咬牙坚持,一晃就过了十年。

 

笔者正和一位种植者聊天的时候,他被一个电话打断,对方是他的一个亲戚,问他需不需要人帮忙。种植者便说,想来就来吧。

 

种植者介绍,这些通过熟人介绍的,基本上都是前期帮忙,一年或者两年之后就自己做基地了。大多数种植者基本上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不排斥(或者是无法排斥)后来者,互相扶持,互相提携,是黄瓜商帮发展和成长的基础,彼此多为亲属或者熟人,他们本身就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


更高投入,更多收益

 

元谋黄瓜的种植面积随着周口人的增多而增加:从最开始的几百亩扩张到几千亩,直至目前的4万多亩。一举成了元谋最有“钱途”的产业。

 

现在,元谋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整地、建房、建棚都可以大包,都有成熟的公司在运作。

 

据了解,黄瓜商帮种植黄瓜面积都在20亩以上,也有些种植面积超过百亩,甚至更多的。投入也很可观,平均一年的投入成本2.5万元/亩。


8-2.png

 

那帮人有钱,这是很多元谋人的观点,“元谋的包地费用基本上是云南最贵的,3500/亩以上,都被(黄瓜用地)炒上去了。”

 

原来黄瓜园底肥多为鸡粪,2021年元谋政府开始禁止使用生鸡粪,种植者才改为生物菌肥、有机肥。当地生物菌肥和有机肥的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因为种植者对底肥非常看重,用量也比较大。

 

黄瓜越来越难种,黄化病、病毒病、白粉病、根结线虫等等威胁着黄瓜种植。想优质优价,就需要提升品质,从用肥、用药开始。

 

有经销商说,一部分年轻、意识好的将会是未来元谋黄瓜产业的主力军。

 

“黄瓜的品质上去了,竞争力就强了。我的瓜每公斤都比大行货高11.5元。”张老板说。


黄瓜产业也有隐忧存在,黄瓜面积越来越大,产出的黄瓜也越来越多,原来都是统一调货,现在统一调货越来越难。若不控品质,可能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这些商帮的存在也给所属的种植行业打造了标杆,不断迭代技术,革新种植理念,使产品品质越来越好,越来越健康。


8-3.png

 

商帮广泛存在

 

独行快,众行远。在他乡更需要抱团取暖,于是商帮就显得尤为重要。

 

商帮给成员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以便于进一步凝聚产业共识,使成员在行业里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形成合力。商帮成员间共聚资源,共享经验,抵御风险。在仓储物流、销售渠道、科研技术、消费培育等方面,集合各方力量为商帮成员搭建赋能平台。

 

这大概就是很多外来资本在云南成立商帮的原因吧。

 

很多企业都说商帮不容易“切进去”,就是因为大基地有固定的走货渠道以及服务模式。

 

种植投入高的作物,在农资的投入方面也会更加谨慎。由于大基地自身有议价能力,所以商帮或者大基地会直接和企业对接,和省代对接,甚至和家乡的农资商对接。

 

农资企业或者经销商要想切进作物商帮,可能需要有独特的产品,能解决痛点的方案。就像很多企业和经销商强调的那样,要更专业,回归作物本身,服务好作物。

 

或许在某个区域而言,目前当地的经销商能做的太少。但对于产业而言,商帮有助于种植技术和理念的提升,当一个作物聚集区的技术都迭代了,对于种植、对于农资都将是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