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复合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新洋丰副总裁 赵程云 2023/11/26 10:05:10
变量叠加,化肥行业步入新周期行业进入存量博弈期 2015年国家推行“双减”政策,由此,复合肥行业从鼎盛期的天花板进入了漫长的下行,农用化肥施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减至2021年底的5191万吨,总量减少13.8%。 但行业产能依然处于扩张态势,超大型厂家继续进行全国市场产能布局,中小型厂家补品种短板势头不减、高塔频频竖起……大致匡算,规模型厂家2015年后,新增产能约


变量叠加,化肥行业步入新周期


行业进入存量博弈期

 

2015年国家推行“双减”政策,由此,复合肥行业从鼎盛期的天花板进入了漫长的下行,农用化肥施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减至2021年底的5191万吨,总量减少13.8%。

 

但行业产能依然处于扩张态势,超大型厂家继续进行全国市场产能布局,中小型厂家补品种短板势头不减、高塔频频竖起……大致匡算,规模型厂家2015年后,新增产能约50%(以2015年实际产能为基数)。

 

虽然产能扩张高歌猛进,但行业集中度(行业前10所占行业份额)提升并未与产能扩张速度一致,大大低于产能提升速度。

 

超大型厂家试图通过扩大产能进一步扩张规模的战略意图,并没有达到预期。这也侧面说明了过往头部厂家的战略举措,应对下行期市场的有效性有待商榷。

 

规模种植倒逼产品、服务整合

 

新技术的普及与国家政策支持,集约经营条件越来越成熟,土地流转提速,规模与专业种植群体走上前台。随着这个群体的日渐扩大,投入与风险也同步增高,规避风险的最好方式就是最大限度地增收。实现增收的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商品率、高价销售;增产,提高亩均产量;降本,节水、省电、省工,通过新设施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施用总量。

因此,规模种植群体的壮大,诉求统一且声量巨大—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整合。

 

新渠道渐现苗头

 

随着规模种植群体日益壮大,其需要的专业服务几乎所有的零售商、仅有批销功能的绝大部分经销商都无法满足,加之自媒体传播无孔不入,信息透明化,过去不对称信息形成的价格壁垒渐渐瓦解。

 

两者交互影响,导致传统渠道总量流失—失血,利差收缩—失利,与厂家博弈的筹码减少、影响力降低—失声。同时,新渠道苗头渐现,一部分厂家启动对规模种植群体直供。另外,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开始试水,例如“产品+技术”打包服务,作物解决方案等特色服务渐入佳境。

 

厂家存量博弈下的价格竞争加剧,传统渠道式微与专业服务破茧,大户或专业种植群体呼唤高性价比产品或专业服务,原材料供应紊乱,导致渠道中间环节库存调节市场的功能丧失殆尽,零库存、末季甩货成为常态。

 

以上各类因素交织、迭现,使复合肥生产、供应、销售越来越集中,对原有供应体系破坏极大,社会资源与财富消耗惊人。

 

低价竞争,亟须破解的误区

 

规模型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目前复合肥的生产企业大致分三类:

 

产销量过50万吨的规模型厂家。此类企业全国估计不超过30家(头部厂家的基地或分、子公司合并为总部一家),复合肥产销量大约占市场总量的50%。产销量300万吨以上的只有新洋丰一家,200万吨以上的有3家:云图、史丹利、心连心。

 

产销量在5万—50万吨的中小型厂家 (绝大多数产销量在5万—10万吨)。此类企业数量不少,产销量大约占市场总量的25%。此类厂家是三类中负担最重的群体,规模不大、品牌不高,样样都不能省。如果经营的产品有特色或在区域作物解决方案上有独到之处,迎合了趋势,可以称为小而美,否则处境艰难。


14-1.jpg

 

产销量在0.5万—5万吨(大多在万吨以下)的微型厂家。大多是临时性开工,无营销、无技术、无服务、无环保,不交税、无社保,灵活生产,直接送到附近农户家里,等到作物收获后再收款。这样的微型厂家数量繁多,不下千家,产销量占市场总量的20%以上。他们经营灵活、销售直接到户,成本极低,很难被淘汰。

 

复合肥的属性决定其毛利低

 

作为生产资料的复合肥具备如下显著特性:行业门槛低、科技含量低、重物流、低毛利。原材料在价格构成中占比非常高,以出厂价3000元/吨的复合肥为例,原材料氮、磷、钾直接成本不低于80%,另外20%中包含各种摊销、人工成本及企业利润。


综合两方面,可以推断出以下观点:


以合乎国家检验标准的产品而言,基于原材料刚性成本占比过高(80%以上),“弹性成本+利润”合计占比仅在20%以内,高价与低价的对比幅度不大,盈利10%是极限空间(新型产品或特色产品不在此列)。

 

规模型厂家从原材料采购到田间地头,业务链条较长,周期不低于45天;而微型厂家,周期可缩减至10天。在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期间,业务链条短的小微厂家,掌控价格节奏的优势明显。

 

价格竞争不是全域、全面的。大家都知道,经销环节对价格是最敏感的。微型厂家直供农户,依靠邻里关系,基本不存在价格竞争。而依赖渠道分销的超大型厂家,价格竞争成为必然;而且全国布局的龙头厂家,会遭遇不同区域、不同季节持续不断的价格竞争惊扰。

 

当前原材料价格起伏跌宕,干扰了价格竞争的烈度。如果在原材料价格平稳时期,超大型龙头厂家可以通过集中采购获取价格优势,对中小型厂家形成比较优势。但当前情势下,预判原材料价格走势、抢抓采购时机、拿到低价原材料,才能摊薄成本。其中钾肥等紧俏原材料,进口占比高,“能否足额满足”与“追求低价”因素叠加,采购难度更高。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会抑制价格竞争的意愿与强度。

 

价格武器威力不大

 

基于上述推论,可以形成如下结论:

 

在快消行业流行的营销利器—价格战(低价或补贴等),可能不太适合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复合肥行业。毛利太低,价格竞争的空间不足够大,无法激发应有的冲击力。

 

复合肥消费是刚性需求,每年重复采购;用户与零售商关系依存度高,甚至存在大量赊销行为,出厂价高低的竞争,更多满足经销渠道对绝对利差的追求;虽然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大,但零售价格相对稳定。

 

随着技术不断深入种植环节,超大型厂家面对市场的方向与诉求不同,产品配方差异越来越大,同质化产品交集越来越少,价格对冲的覆盖面越来越小。

 

以前鼎盛期,许多强势经销商差不多把大品牌一网打尽。伴随着产能严重过剩与渠道利差的不断压缩,经销商群体的归属感不断强化。区域有影响力的经销商,大都选择一个龙头品牌形成聚焦经营,这样一来,渠道交集变小,价格武器威力再失一城。

 

综上所述,基于复合肥的供应格局与作为生产资料的属性,低价或价格竞争不可能成为该行业营销的利器或终极武器。

 

“三双一多”,新洋丰的营销进化

 

如何走出当前困境?新洋丰的营销战略与逻辑开辟了一条新路。鉴于复合肥行业面临如此复杂的经营局面,2022年底,新洋丰确立了“三双一多”的经营战略。

 

“三双一多”,即“双主业(复合肥与新能源及精细磷化工)、双核心(以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双优为核心抓手)、双队伍(建设好复合肥与精细磷化工两支队伍),多举措(采取一切有助于达成战略的举措实现目标)”。

 

“双核心”营销战略

 

新洋丰确立的“三双一多”战略中的“双核心”是复合肥营销的灵魂。具体可表述为:新洋丰将依托科技实力进行产品创新,使其蕴含硬核科技,真正为种植户增收奠定物质基础。农化服务团队将产品科技内涵通过种植落地让用户实实在在看见、认可、接纳,为中国农业提质增效贡献新洋丰力量,为行业开辟一条持续、稳健的新路。

 

2011年,新洋丰启动由张福锁院士牵头的“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项目,该项目形成了一大批成果。在此基础上,新洋丰组建了新洋丰北京研究所、荆门研发中心,积聚了一批硕博专业人才队伍。


14-2.jpg

 

2017年,新洋丰挂牌“农业部作物专用肥料重点实验室”。

 

2017年,新洋丰着手专业农化团队建设。近6年来,培养了200名以上初步具备服务能力,逐渐与营销团队融合的专业人员。

 

构建“三足鼎立”式稳健运行模式

 

构建“三足鼎立”式稳健运行模式让“双核心”战略落地。

 

产品必须具备硬核基因,真正解决种植环节的难题,实现增收。这也为研发指明了方向——脚踏实地深入种植多样化场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农化团队必须具备丰富的种植经验,把产品硬核内涵通过示范实打实地展示出来,让用户眼见为实;并通过视频、会议、活动将成果放大,让更多的群体受益。

 

营销落地小组开发更多、更优的经销商、零售商、种植大户,发现更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通过多样化手段,将显著的增收成果转化为销量,惠及更多人。

 

这三足中,难点在于第二足,它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力不足、人手不足,都会严重制约转化效率,大大降低投入产出率,影响战略推进的节奏与信心。

 

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核心竞争力,源于稳健的农化团队

 

在民营复合肥企业组建一支成规模的农化服务团队,真的很难!

 

首先是基因契合度不高。行业科技含量低、人才队伍底蕴不足,招好、管好、用好上百人的农服专业团队,是个巨大挑战。

 

其次,作业环境差、心理落差大。

 

最后,长时间的刚性开支,实力不足的企业根本无法承受。底薪过低,招不来合适的人;保障过低,队伍无法稳定。新洋丰维持200人以上农服团队规模,已经快7年了,总体开支近4亿元。如果企业没有深厚的积淀、没有产业链带来的边际效益,根本无法维持这样一支队伍持续运营。

 

队伍如何建?

 

对新洋丰平台的认同,对岗位的认可,是农化人员安定下来的前提。一批进来、留下几个,又一批进来,再留下几个。前面来的认可了新洋丰的战略,感受到新洋丰的实在可信,就介绍自己的同学、朋友加入。队伍就这样在来来去去中,逐渐壮大、稳定下来。

 

能力如何提升?

 

能力提升,首先必须建设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技能。方式很多:内部相互学—老带新、强带弱;外部借脑引智—向专家学,向当地土专家学,向专业种植大户学;办作物站点—脱产专门学。

 

总之,凡是能促进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不拘一格,沉下去、钻进去,搞懂弄通后总结经验,让后来人少走弯路、尽快速成。

 

技术能力如何转化为销售业绩?

 

首先,研究市场、规划作物与产品,确定最优产品规划与推进路径与抓手。

 

其次,种好示范田,选择合适经销商、零售商、农户广泛种植示范田,对比效果显著是关键。

 

第三,开好现场观摩会,让经销商、零售商、用户眼见为实,提升渠道信心,教育用户、改变认知。

 

第四,扩大影响,通过会议、视频、条幅、单页上墙等,扩大影响范围、固化认知,提升转化效果。

 

最后,配合销售,寻找更多应用场景、更多网络、更优渠道,统一步调、声浪,运用各种营销方式促进效果最大化。

 

成功个案如何延展为机制性成功保障?

 

从单个农艺师而言,成功有三个指标:能力提升、区域核心新品销量稳健增长,收入年年攀升。

 

从团队整体而言,也有三项指标:

 

农化与营销真正实现了“1+1>2”的融合。即农化干好了自己的核心工作,营销干好了自己的核心工作,两者结合后实现了增值效应。

 

作物专家与产品专家频出,农服品牌业内驰名,新洋丰农服成为行业金字招牌。

 

团队建设、技能提升、成果转化等核心环节形成了成熟、稳健的保障体系,激励机制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