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料作物,为什么持续受到关注?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2023/4/2 9:25:04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油料生产大国,油料作物是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农作物。我国人口众多,也是食用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国产油供给却不能满足国内的有效需求,自给率不到三分之一。为了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我国掀起了油料作物的扩种高潮。 产能提升初见成效 受种植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13—2018年,中国油料种植面积波动减小,2018年之后油料作物面积开始小幅度回升。近几年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油料生产大国,油料作物是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农作物。我国人口众多,也是食用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国产油供给却不能满足国内的有效需求,自给率不到三分之一。为了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我国掀起了油料作物的扩种高潮。

 

产能提升初见成效

 

受种植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13—2018年,中国油料种植面积波动减小,2018年之后油料作物面积开始小幅度回升。近几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相对较为平稳,2021年中国油料种植面积为19653.36万亩,较2020年减少了40.36万亩,同比减少0.20%。油料产量在前期处于较高水平的基础上,突破并在2016年之后站稳3400万吨台阶,2021年全国油料产量达到3613.17万吨。


4-1.jpg

 

其实,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大豆”“油料”之后,这两个关键词就再也没有缺席过。但2022年有所不同,“中央一号文件”用了较大篇幅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并就此提出多个具体措施与路径。

 

此后,以大豆、花生、油菜为代表的油料作物相继掀起扩种的高潮,面积、总产量显著提升,并连创纪录。

 

数据显示,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达1.54亿亩,比上年增加2743万亩,产量达2028万吨,增加389万吨;花生种植面积增加至7125万亩,产量增加至1830.8万吨;油菜面积达到了1.09亿亩,比上年增加了近400万亩,产量达到了1553万吨,增产81万吨。整体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

 

特色油料中,芝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中有增,以河南、湖北为主,全国芝麻消费量超130万吨;向日葵和胡麻种植面积以及总产量小幅下降;油茶种植面积、产量逐步提高,产量达62.7万吨,产值达1160亿元,向精炼油、化妆品基础油等方向拓展。

 

今年,我国将持续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百分点,牢牢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

 

需求旺盛,自给率不到三分之一

 

现在的“油瓶子”里主要装了哪些中国油?我国食用油的消费量有多大?

 

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中国食用油需求远超其他地区。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在食用油需求方面仍保持增长势头。到2021年,中国食用油总消费量提升至4233万吨,同比增长3.9%。

 

那么,国产油料一年可以榨多少油?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油脂分会名誉会长王瑞元先生发表的《关于2021年我国粮油产销和进出口情况简介》显示,国产油料一年可榨菜籽油425万吨、花生油322万吨、大豆油57.8万吨、葵花籽油12.5万吨、茶油75万吨、亚麻油(胡麻油)9万吨、芝麻油8万吨、玉米油150万吨、稻米油50万吨、棉籽油110.5万吨、其他5万吨。合计仅为1224.8万吨。


4-2.jpg

 

这样看来,我国食用油需求存在巨大缺口,目前我国仍是油料和食用油进口大国。长期以来,中国主要油料国内生产量低于国外进口量,中国油料市场高度依赖于外国油料进口。2016年中国进口油料占市场流通油料总量比例增至64.15%,2018年国内油料年产量开始增加后,该比例才有所下降。2021年,中国油料市场进口油料占比降为59.67%,油料进口量为1.02亿吨。

 

此外,我国还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来弥补缺口。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进口量为1131.5万吨。


4-4.jpg

 

总体来说,国产油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有效需求,自给率不到三分之一。

 

因此,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生产,提高自给率,扭转油料依赖进口的局面,事关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新品种+新技术,助力提质增产

 

目前中国油料作物与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相比,大部分油料作物面临着单产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差和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另外,生物育种技术和品种方面与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差距。

 

以上种种因素,直接导致种植者种植油料作物积极性不高,也阻碍了我国油料作物继续扩种。


要想扭转油料依赖进口的局面,提高油料自给率,就要持续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补贴力度,调动种植者种植大豆和油料的积极性,这是对种植者最直接的激励。更重要的是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助力大豆油料种植者提质增产,提高收益,这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4-3.jpg

 

补贴调动积极性

 

继续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生产,重点在于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可以通过提高对种植大豆、油料作物的补贴金额,调动种植者生产的积极性。比如大豆,补贴加上卖农产品收入才能与其他作物的收益相抗衡,补贴是稳住大豆种植面积,甚至是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重中之重。2022年黑龙江大豆每亩补贴248元,吉林333—500元,辽宁260—270元,内蒙古260元左右。今年大豆粮补的金额将会继续保持高位,而且依然远远高于玉米的补贴金额,预估吉林大豆生产者补贴亩均要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320元左右。

 

品种、农机直接关系种植效益

 

扩种大豆、油料,品种、农机是关键,直接关系种植效果和效益。

 

提高单产、品质,良种是关键。虽然,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和品种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几年,我国大豆、油料育种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如培育出中油杂系列、华油杂系列等许多优质油菜品种,审核通过的高油酸花生品种也早已超过了100种。

 

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费工费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者种植大豆、油料的收益,并影响其种植积极性。因此扩种大豆、油料,高效种管收作业机具是另一个关键点。

 

比如,油菜毯状苗机械移栽是解决茬口矛盾,扩大南方冬闲田油菜种植的一项重要技术,作业效率可达5—8亩/小时,作业成本却只有人工移栽的1/10。

 

再比如,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研发的排种器,能够实现大豆、玉米同时播种,效率提升30%。

 

帮助种植者能种、会种、种得好

 

以技术创新支撑实现大豆、油料全面持续高产稳产和优质高效,增加种植者的收益,这才是一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旧技术必须最大化应用,新技术也必须产生。只有不停地做技术和产品迭代,才能满足种植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比如,中国工程院李培武院士发明毒素阻控与诱发结瘤耦合的生物菌剂ARC-BBBE,揭示了黄曲霉合成阻断路径,研制出绿色阻控剂,并进行了技术转化,获得了国家微生物肥料登记证,实现了产业化。

 

再比如,我国大豆小面积攻关亩产突破330公斤,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

 

当下,种植者对于扩种大豆油料“如何种”很关心,对技术指导需求强;对肥料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需求更加多样化、精细化;病虫害痛点多,需要综合解决方案。


4-5.jpg

 

随着大豆油料种植越来越受重视,消费者对食用油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种植户不仅追求产量,还非常注重品质。因此,科学合理的提质增产方案自然就更容易赢得种植者的心。

 

因此,企业要针对不同土壤条件,不同作物、不同时期需肥、用药需求,甚至不同种植户的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或者用药方案,做好技术服务;经销商、零售商要积极向服务商转型,围绕作物精耕细作,以优质产品+技术+服务,让广大的种植户提质增产,获得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