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这个领域,农机机会巨大!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杨杰 2022/2/25 14:21:33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较多,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尤其是提出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给农机带来巨大机会。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研究制定增加农田灌溉面积的规划。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较多,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尤其是提出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给农机带来巨大机会。

图片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研究制定增加农田灌溉面积的规划。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规划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在耕地种植用途,要严格落实利用的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以及饲草饲料的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图片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里?据介绍,高标准农田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高标准农田的“高”和“不可替代”有四大体现。第一个“高”是农田质量高,第二个“高”是产出能力高,第三个“高”是抗灾能力高,第四个“高”是资源利用效率高。从各地的实践看,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一般能提高10%20%的产能,也就是100公斤左右的产能。

农业农村部调研发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机械化水平比一般非项目区要高15~20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规模经营流转率一般比非项目区要高30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比非项目区要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看,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能够显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成后项目区粮食产能平均能够提高10%~20%

图片


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包括:田(田块整治)、土(土壤改良)、水(灌溉与排水)、路(田间道路)、林(农田防护和生态环保)、电(农田输配电)、技(科技服务)、管(管理利用)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集水、土、气、生态条件于一体,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


农业农村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赵剡水提出的关于加速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建议时指出,宜机化是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内容,有关地方在项目初步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征求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方意见,根据基础设施条件、水土资源配套、作物种植习惯等,统筹考虑宜机化改造与农田建设,因地制宜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将宜机化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部将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竣工验收办法,充分考虑建议内容,进一步明确竣工验收依据和条件,规定程序和内容,以及有关监督措施等。


图片


此外,农业农村部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陈贵云相关提案时表示,将积极指导和督促各地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工程布局,完善建设内容,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各地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田块平整和机耕路等工程建设,提高田面平整度和田间道路通达率,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更好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


其实,目前不少省份在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时,已经将宜机化作为重要指标。比如,江苏省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灌排设施配套方面,苏南、苏中的圩区和平原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淮北地区达到85%以上,沿海地区和丘陵地区达到80%以上。日降雨150毫米至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积水。耕地质量优良的标准为,土壤肥沃,耕层厚度大于20厘米,沙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18克以上、非沙土区20克以上。田间道路要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进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需要,通达度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不低于90%。机耕路的路面净宽不少于3米。农田灌溉节水高效,精准施肥、施药,推广应用绿色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图片


专家认为,高标准农田应有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条件,其中宜机化应作为硬性指标纳入。我国现在的高标准农田亟需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体检”,确保现有高标准农田符合旱涝保收、提产增效的建设目标;只有实现了机械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才有动力和价值,我国的耕地质量才能在保资源、稳面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时候,降低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