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向好,未来可期!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2024/4/21 10:25:26
        陕西是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2022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排名全国第六位和第八位。马铃薯是陕西省第三大粮食作物,排在玉米和小麦之后。        陕西省马铃薯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地区,分别占到全省的60%和35%。     

        陕西是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2022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排名全国第六位和第八位。马铃薯是陕西省第三大粮食作物,排在玉米和小麦之后。


        陕西省马铃薯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地区,分别占到全省的60%和35%。


        公斤/亩 ,增幅为28.4%,已成为榆林市第二大粮食作物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


        产业分布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榆林市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北部6县区。北部6县区播种面积占到全市的64.6%,是全市马铃薯鲜薯外销、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的重点区域。榆阳区是全市马铃薯第一大县区,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35.8万亩和48万吨。


        南部6县区播种面积占到全省的35.4%,是榆林市鲜食及淀粉兼用型马铃薯生产区域。


18-1.jpg

18-2.jpg


        产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机械化水平:榆林市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超过60%,谷物产地烘干机械化能力超过40%,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超过80%。而且,榆林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成为全国知名的现代马铃薯生产基地。另外榆林市建立了陕西首个农用航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精准航化”“统防统治”


        2016年,马铃薯种植面积437.85万亩,总产量368.5万吨,平均单产842公斤/亩;2022年,种植面积424.2万亩,总产量443.5万吨,平均单产1045公斤/亩。面积虽然下降13.65万亩,但总产量、单产分别增加75万吨和203公斤/亩。


        到2022年,陕西马铃薯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的9.37%和6.83%。


        陕西马铃薯种植模式多样。陕北地区为春播,机械化、规模化水平较高,灌溉以滴灌为主,一般不覆膜。陕南地区以秋冬播为主,6月收获,主要与玉米、蔬菜类作物套种,保护地栽培可提前到4月上市。


        榆林市是陕西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市,本文就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优势、问题与机会展开,向大家全面地介绍榆林市马铃薯产业。


        农业植保。


        社会化服务水平:截至2021年8月,榆林市从事生产销售马铃薯的专业合作社有60多家,年外销鲜薯150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10多家,专业加工村20多个,年加工转化马铃薯40多万吨,生产的淀粉、粉条、粉皮等产品远销国内外。


        优势突出,但问题同样存在


        榆林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200万亩以上,陕西省第一,全国前五,产量300多万吨,亩产全国最高,已形成榆阳、靖边、定边三大产业核心区。


        榆林地处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北纬38度黄金纬度线,风沙区,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无霜期长,生长周期比其他产区长15-30天,这样的环境优势可使当地马铃薯干物质含量最高可达到24%。


        而且,经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科学论证:榆林沙土比例恰到好处,生态环境优越、空气纯净,地下水资源丰富,是我国 得天独厚、完全符合生态马铃薯生长条件的地区。


        榆林马铃薯构建了“薯+草+羊”产业技术体系,同时普遍装备大型动力机械、种植机械、指针喷灌等,大型农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及生产技术水平比肩美国。


        这些共同的优势,造就了榆林市马铃薯优秀的品质。榆林马铃薯色泽金黄鲜亮、薯皮光滑、薯形圆润、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营养物质丰富、耐储耐运,深受广大客商青睐。马铃薯丰收期客商先收榆林,再是内蒙古、甘肃等地。


        另外,榆林人离了马铃薯都不会做饭,孕育出丰富的马铃薯饮食文化。作为陕北特色美食的洋芋擦擦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Ⅱ》。


        但,榆林市马铃薯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土地集中连片经营较难


        农村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为3.83亩,南北资源不均,南部∶北部为78.5∶21.5;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低下,土地细碎化经营增加了生产成本;土地流转是规模经营的必经之路,但土地流转租金持续上涨,最高可达1600元/亩。


        种植户赢利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种植成本持续上涨:2015-2021年露地马铃薯每亩生产总成本从1392.26元上涨至1899.13元,涨幅达到36.4%。其中,每亩流转地租金、雇工、物质与服务费用均有大幅度增长。目前,榆林北部规模化基地种植成本最高可达6000元/亩。


        但马铃薯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种植户议价能力低,马铃薯种植利润仍然较低,对薯农生产积极性与获得感造成不利影响。

薯农生产缺乏信息引导,生产盲目跟风现象普遍。


        信息获取渠道缺乏。多数马铃薯种植户不知道从哪里获取马铃薯种植规模、上市数量以及市场价格等行业信息,难以科学研判未来市场行情。


        不同主体发布的信息差异较大。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以及不少社会机构都在发布马铃薯行业信息,但是由于采集方案、统计标准等不同,数据之间经常出现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情况,降低了信息的权威性。


        生产机械化发展明显不均衡


        不同产区之间不均衡。榆林市南、北马铃薯种植差异明显,分别为旱作与灌溉,亩产相差较大,相对而言北部风沙滩区亩产水平较高,最高单产可达7000公斤/亩。


        不同生产环节之间不均衡。我国马铃薯机耕率较高,榆林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超过80%,但是绝大部分产区马铃薯收获仍以人工捡拾装袋为主,人工成本大。


18-3.jpg18-4.jpg


        耕地地力亟待提升


        经济利益驱使,“只种地不养地”,土壤退化加速,耕地质量降低。


        部分马铃薯产区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而且长期周年连作,使黑痣病、疮痂病等土传病害日益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耕地永续利用。


        一些马铃薯产区废旧农膜回收率低,而废旧农膜具有降低土壤含水量、制约农作物生长发育以及影响农机作业等危害,不利于保护耕地地力。


        部分产区亟待转型升级


        品种更新滞后。有些产区主栽品种长期未更新,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出现“销售难”现象。


        产业结构单一。马铃薯产业增值潜力空间尚未开发,如马铃薯深加工、旅游业等。


        品牌建设不足。同质化现象普遍,品牌建设滞后,导致马铃薯价格偏低,未能实现品牌溢价。


        产业韧性有待加强


        优质马铃薯以及加工专用马铃薯面临种薯缺乏等“卡脖子”问题。国内马铃薯育种研发能力同国外种业企业仍有不小差距,导致部分优质马铃薯种薯依赖进口。


        供应链“脱节”和价值链“缩水”现象突出。马铃薯种植与加工专用需求不匹配,加工品种类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稳定性差。


        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考


        推进种薯育繁推体系建设


        开展新品种选育。支持当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合作,成立育种联合体2-3个,加快选育适应榆林市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支持本地企业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新品种,统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奖励。


        构建良种繁供体系。制定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规划,构建布局合理、层级协调、功能健全的三级脱毒种薯繁供体系;加大原原种、原种补贴力度,大力推广脱毒种薯,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种薯繁供备案制度,加强种薯调运检疫和基地保护,出台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种薯行为。


        合理优化品种区域布局


        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布局,北部风沙草滩区重点发展优质菜用薯,兼顾专用加工薯,到2025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30万亩;南部丘陵沟壑区重点发展优质菜用薯,兼顾淀粉薯,到2025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


        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


        北部风沙草滩区,主推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喷灌改滴灌,大力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化、灌溉智能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南部丘陵沟壑区,主推旱作节水栽培技术,通过大力推广软体窖集雨压差补灌、沟道坝光伏提水土工膜蓄水池压差式补灌、道路集雨土工膜蓄水池光伏二次增压补灌等模式解决灌溉问题。


18-5.jpg


        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


        实施精量施肥措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配肥、精准施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流失;推广马铃薯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减肥、增效”目标。


        严禁使用国家禁止的农药,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运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通过推进绿色防控减量、推广新药新器械替代减量、推行精准施药减量、推进统防统治减量,实现“节药、增效”目标。


        落实轮作倒茬措施


        坚持“轮、养、用”相结合原则,实行马铃薯轮作倒茬,通过种植养地作物恢复、培养、提高土壤肥力,提升耕地生产力,达到“养”地的目的,以便更好地“用”地。


        推广“一主”与“多辅”相结合种植模式。“一主”,是以马铃薯与玉米轮作为主;“多辅”,是实行马铃薯与谷子、大豆、苜蓿(饲草)、饲用油菜等作物轮作。大力推广草薯、草田轮作模式,提高可持续生产能力。


        壮大加工产业


        扶持培育加工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开展精选、清洗、切块、切片、速冻等初级加工项目和全粉、薯条等精深加工项目,对项目建设、贷款贴息等给予重点资金扶持,提升榆林市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水平,补齐短板。


        延伸加工产业链条。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丰富精深加工产品,支持加工企业深入开发马铃薯主食产品,逐步从淀粉、全粉、薯条、薯饼等食品类产品,扩展到医用冷敷贴、酵素等高附加值产品,调动消费需求,拓展马铃薯产业发展空间,实现马铃薯产业效益最大化。


        加强品牌营销建设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打造“沙地绿色马铃薯”区域公共品牌,实行品牌化经营。做好“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将“沙地绿色马铃薯”打入全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目录。充分利用展销会、洽谈会、推介会等展示平台,发挥新闻融媒体的广告宣传作用,提高榆林市马铃薯产品的知名度。


        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支持建设马铃薯电子信息交易中心,促进产销有效衔接。以展览展示与品尝体验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开展直播带货、网红带货等活动,不断创新销售模式。以控温控湿库为重点,支持建设集中贮藏能力达到2000吨以上的仓储设施。到2025年,全市马铃薯鲜薯贮藏能力达到100万吨,贮藏损耗率降低至5%以下。


        提高产业科技服务水平


        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榆林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以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专家工作服务站。组织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主体成立马铃薯产业联盟,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创新马铃薯产业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专业人才技术培训力度,提升人才队伍服务能力。


        加快信息化建设。建设马铃薯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实时发布生产技术、病虫害监控、种薯市场监管、市场销售等信息,帮助经营主体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马铃薯产业共享服务中心,加快马铃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本文整理自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农艺师、陕西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方玉川演讲)